找人代筆,其實在士林之中屢見不鮮。

有權有勢的人花錢僱幾個寒門學子,讓他們寫詩作詞。

一旦有佳作,主人家便可以拿出去出風頭。

扮演一下詩詞大家,搏一個文采不凡的美名。

這樣的事兒其實在古代很普遍。

自從楊帆上次做了兩首風靡長安的詩詞以後,便一直沒有好的作品問世。

所以長孫衝他們理所當然認為楊帆以前的詩詞是找人代寫的。

今天楊帆出手砍人、打人,李承乾本來就是想讓楊帆出醜而達到拉攏段志玄的目的。

行酒令屬於臨時起意,他們認為這是揭開楊帆真面目的好時機。

看到幾人得意洋洋的樣子,楊帆真的哭笑不得,甚至有些無語。

自己腦中藏著幾千年的優秀詩詞,如果真想表現,這一輩子都可能抄不完。

詩詞,娛樂之用,算是小道爾,楊帆並未重視。

不過長孫衝幾人陰陽怪氣的語氣讓高陽公主這個小傲嬌眉頭輕蹙,不悅地道:

“郎君的才華,本宮與晉王都親眼所見,何來找人代寫一說,坊間的流言蜚語當然不得當真,世人嫉賢妒能之輩多矣,豈能輕信人心險惡之徒?”

晉王李治雖然害怕與楊帆單獨相遇,畢竟怕被楊帆捉弄。

但對楊帆的才華還是很佩服的,於是點頭贊同稱是。

眾人對高陽公主的一番話頗感詫異,沒想到一向蠻橫傲嬌的高陽公主能有如此見識。

雖然高陽公主這番話有袒護楊帆之嫌。

但其對世事的看法一針見血,將世人的劣根性看的很透徹。

難道是受楊帆這棒槌影響的結果,眾人一時間神情不明。

不過長孫衝卻瞬間變了臉色。

高陽公主如此維護楊帆,又把他歸類於嫉賢妒能之輩,能有好臉色才怪,心中又是嫉妒不已。

一方面是嫉妒楊帆能夠得到高陽公主如此之袒護。

另一方面又對長樂公主默不作聲暗恨不已。

兩相比較,一股妒恨之氣不由自主湧上心頭。

雖然內心怒不可遏,長孫衝依然滿面清風,一副溫文爾雅的君子模樣反駁道:

“殿下此言謬已,若忠義侯當真有真才實學,自當挺身而出,以詩詞為自己辯駁,否則世人皆稱其詩詞為別人代寫,況且,眾口爍金,如果不讓眾人知曉,我等又豈能分清真假?”

高陽公主看著長孫衝,心頭升起一股憤概。

原認為長孫衝為人坦蕩、溫煦,乃是世間少有的君子。

以前心目中選夫君的模板都是以長孫衝的標準。

哪知道這個坦蕩的君子居然變得越來越陰冷,越來越壞,簡直是判若兩人。

與楊帆的光明磊落比起來差遠了!

其實高陽公主哪裡知道,長孫衝平時還是很君子的。

不知為什麼,面對楊帆的時候長孫衝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憤恨。

如果認真分析,其實很好理解。

一直以來,長孫衝都是長安城勳貴年輕一代中最出類拔萃的那一個。

無論是皇帝陛下,還是滿朝文武,無不對其豎起一個大拇指,稱讚他才學無雙、溫文爾雅,素有君子之風。

可惜自從楊帆出現,長孫衝的風頭便被全面蓋過了。

在飄香樓之中被楊帆一首《琵琶行》吊打,更是輸掉了幾十萬貫錢銀。

不僅如此,原本李二陛下最看重的青年才俊也換成了楊帆,更是一下子身居高位。

正所謂斷人前程與殺父之仇無異。

本來還前途無量的長孫衝一下子被一個比自己更年輕的人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