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為添丁做準備(第1/2頁)
章節報錯
梅花莊內。
十八名梅花衛躺了一地,除了最初被楊帆擊飛的幾名梅花衛傷勢較重,其他梅花衛都是被楊帆用擒拿手卸了關節,並沒有傷及根本。
不過這些梅花衛確實訓練有素,即使疼得冷汗直流,卻沒有一人痛苦呻吟。
望著站在場中如同戰神一般的楊帆,武元爽面色蒼白兩腿發軟,只能無助的對著剩餘的梅花衛嘶吼道:“給某上,只要抓住他,賞錢千貫……”
沒有理會如跳樑小醜一般的武元爽,荊楚對著楊帆施了一禮道:“沒想到小郎君功夫如此了得,老朽佩服,以後有機會還望小郎君不吝賜教。”
荊楚的話代表了梅花衛的立場。
楊帆呵呵一笑道:“荊前輩果然守信,能與前輩切磋,乃是在下的榮幸。”
見到楊帆如此謙虛,荊楚難得露出了笑容,微微點頭後,向著梅花衛揮了揮手。
剩餘的梅花衛呼拉拉跪倒一片,荊楚對著武媚娘道:“梅花令不出,從今往後,梅花衛謹遵小娘子號令。”
武媚娘毫不怯場,俏臉一肅,一股英氣渾然而生,頗有一番揮斥方遒指點江山之勢,嬌聲喝道:“諸位不必多禮,梅花衛與武氏血脈相連,媚娘雖然一介女流,但體內流的也是武氏的血脈,梅花衛應當遵從父親的遺訓,恪守盡責。如今,兩位兄長不忠不孝,屢次違背父親遺訓,自當棄之,從今往後,梅花莊一切開銷用度將由媚娘提供,還望與眾位共勉之!”
“謹遵小娘子令!”
梅花衛退下後,武媚娘來到楊帆跟前,仰著小腦袋興奮地道:“郎君,剛才媚娘表現得如何?”
楊帆當然不吝表揚:“媚娘風姿卓越,巾幗不讓鬚眉,有女將軍的風範……”
得到楊帆的肯定,武媚娘兩隻大眼睛眯成了一條線,柳眉輕挑,嬌豔如花。
見到大勢已去,武元爽面如死灰,看著瑟瑟發抖的武元爽,與剛才趾高氣仰的模樣判若兩人。
說他十惡不赦吧,又沒到那種地步,卻因為錢財視親情如糞土,真是可悲可嘆。
最後武媚娘只是把武元爽逐出山莊,勒令以後不準再踏入梅花莊半步,並沒有作出其他懲戒。
對於種個處理結果,楊帆並沒有不滿,反而感到欣慰,再次證明,沒有經歷宮廷爭鬥的武媚娘,並非天生狠毒之人。
……
閒吟秋景外,萬事絕悠悠。
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
從中可以探出古人對中秋的重視。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是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另有別名:仲秋、秋夕、八月節、八月半,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古人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