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一年歲首。

雖然天色才剛剛露白,但整個長安城已是燈火通明。

整條朱雀大街已經掛滿了大紅燈籠,顯得喜慶非凡。

長安城裡的百姓都身著盛裝,早早的候在朱雀大街兩旁,即使是清冷的清晨,卻已是人頭湧動。

原來,大朝會的日子到了。

大朝會,即百官朝見天子。

每逢歲首舉行大朝會,是始於西周的一種禮儀規格最高的朝儀,歷代承襲不衰。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這便是對大朝會的解釋。

諸侯、百官朝見天子的時辰是早晨,故稱之曰“朝”。

天子接見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圖天下之事”。

同時詢問地方的治理情況,謂之圖考績,類似現在對各級官員的績效考核或稱目標管理,相當於現在領導幹部一年一度的述職報告。

從此可以知道,大朝會既是一種禮制,也是天子對諸侯、官員的一種約束。

不過隨著朝代演變,大朝會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在唐朝,大朝會衍生出了藩國、朝臣對皇帝春節的祝福以及各邦國之間的交流。

因此,大朝會的場面恢宏而龐大,參會人數多達幾萬人,可說是古代朝廷禮儀的顛峰。

因為參會人數眾多,除了召見朝臣以及使臣在太極殿內進行。

其他活動的會址,佈置在了承天門前的廣場之上。

因為只有朱雀大街的承天門廣場,才能容下這麼多人。

到時,除了留出主要交通要道進行管制,可以允許百姓近距離參觀。

百姓之所以如此積極,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自從李世民登基以來,雖然天災不斷,但朝廷吏治廉明,每次都盡力救助,也算是國泰民安,已有盛世之像。

其實中原的老百姓很樸實,誰給他們吃飽飯他們就跟誰、挺誰。

填飽肚子才是老百姓最實際的需要。

即使李二陛下德行有虧,但都與他們沒有關係。

因為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能讓他們吃飽飯的皇帝,而不是滿口仁義道德而不做實事的聖人。

所以,朝廷主持如此盛會,各藩國使臣與朝臣向皇帝拜年,百姓還是很希望看到的。

百姓對於那些不遠萬里到來的藩國使臣,更是體現出了高高在上的民族優越感。

按照流程,當然是由皇帝在太極殿內召見各路人員。

由於負責招待外賓的任務是由鴻臚寺負責,此時的楊帆倒也沒有什麼其他事。

因此與其他三省六部各司官員一同在太極殿外的廣場上等候召見。

放眼望去,整個廣場已人滿為患。

這裡不僅有長安城的各級官員,也有從各地趕來述職的各地官員,更有帶有異域風情的外族人員。

因為禮部早已安排好各自的區域,大家都在規定的區域內靜靜的等待著。

這麼多的覲見人員,當然是不可能一次性全部被接見,所以有著嚴格先後順序。

按照現代人的思維,皇帝首先應該接見的是各藩國使臣這些國際友人。

畢竟國家形象很重要嘛!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大唐恰恰相反。

首先覲見皇帝的是各地的封疆大吏,如大都督、各州刺史。

其次才是各州府地方官員。

最後才到所謂的藩國使臣這些國際友人。

至於這樣的安排會不會影響到大唐的國際形象,李二陛下以及眾朝臣從未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