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泉道“這條河確是菩薩山發源而來,人們都道是觀音菩薩淨瓶裡的甘露倒出來,彙整合河的。時間長了,人們都叫這裡甘露村。”

楊筠松笑道“你們村人人都喝著觀音淨瓶裡的甘露,真是太幸福啦。”

張祖泉認真地道“有件事說了你也未免會信。前年水扶州大旱,赤地百里,連泉眼裡的水都幹啦。唯獨我們甘露村的甘露河水不見少,反而多起來。附近十里八村的,都用牛車趕到這拉水。”

楊筠松知這是水文現象。這條小河或是千百年前地震開裂形成。一旦天下乾旱,四周的水都會向這裡倒滲過來,人家那裡連喝的水都沒有,他這裡倒有水浪費。

楊筠松自不會這樣說來掃他興。而是附和著道“你這裡的水是菩薩淨瓶中的甘露。便是天下的水都幹了,你這裡的水也不會少一滴的。”

張祖泉聽了心中高興。道“易公子說得誇張了些。天下若都沒水了,那都上甘露村來拉水,那甘露村不就吵鬧無比啦。”

兩人順著河堤往前走,地勢越來越寬敞。一排排的房舍排列其間。每個房子的前面都用竹杆架起一長溜的架子,上面晾曬著密密麻的葛縷。經過暴曬的葛縷會從黃褐色變成雪白,下一步便是績葛啦。

張祖泉帶著楊筠松來到山腳下,山腳下一幢房子坐南朝北,大門正朝著菩薩山,站在大門前能看到甘露河的來水,左砂,右砂都很豐滿勻稱。

張祖泉領著楊筠松走入院中來,院中一個老者正在晾曬葛縷。現在快近午時,太陽暴曬下,黃褐色的葛縷便會變的雪白起來。

張祖泉走近老者,喊道“爺爺,我回來啦。”

老者一臉不耐煩,道“你這臭小子,一大早便跑到白衣鎮去了。你還知道回來呀。”

張祖泉道“我在白衣鎮遇上一個南方來的布商,都到我們家來啦。” 轉頭對揚筠松道“易公子,這是我爺爺。甘露村他織的葛布最好。江湖人稱“葛布聖手”張行的便是。”

楊筠松朝張行望去,只見他滿頭白髮。身材消瘦。看樣子該有八十上下,但動作矯健,看他晾葛手法熟練,快捷,便是少年人也比不過他。

張行也回過頭來看向揚筠松,手上動作卻不見絲毫遲緩。

張行笑道“易公子,你好!”

楊筠松道“張爺爺,你好!”

楊筠松與張祖泉年歲相當,在張行面前,本來就是孫子輩的。

張行吩咐道“林古,你請易公子到客廳喝茶。再告訴你娘,上午有客人,要她多弄幾個菜。”

張祖泉道“好嘞,我娘在那啦!”

張行道“你娘剛才還在煮葛,這會又到那去啦。”

這時,一箇中年婦人的聲音響起,“我到樹上採了些葛藤回來,家裡葛藤沒有啦。”一個女人抱著一大捆葛藤走進院來。

張祖泉道“家裡來客人啦,爺爺叫你多弄幾個菜。”

“知道啦”中年女人應了一聲便走啦。

接著廚房那邊傳來雞的慘叫聲。

張祖泉往楊筠松杯中倒滿茶,道“易公子,喝茶。我媽在殺雞款待你。”

不一會,張行晾曬好葛絲回來啦,一進門便道“易公子,讓你久等啦。葛縷煮後要趕緊晾曬,久了便容易壞的。”

楊筠松道“張爺爺客氣啦。我初次造訪貴府,也沒奉上點禮物,失禮的該是我。”

張行客套了幾句,便問“易公子是南方人。”

楊筠松答道“我是嶺南道,竇州府人。”

張行道“少年的時候,我是去過廣州府的。南方天氣炎熱,飲食都喜甜的。你們那裡的語言究竟奇怪,我呆了三年,竟連一句也聽不懂。”

張行忽地想起一事,道“林古,你快去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