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賣點,認為《風聲》的賣點是觀眾對於日軍殘暴行徑的憎恨。

日軍的慘無人道,只是《風聲》的輔助賣點,主要賣點是真人版的狼人殺,每個人都要裝,讓觀眾去猜謎。

《電波》的劇情背景和《風聲》一樣,還是一棟樓房間,因為丟失一份重要檔案,日軍將有機會接觸到檔案的人抓起來,揪出臥底。

相比《風聲》,《電波》臥底只有一個。

並且,開局就點出臥底,後面劇情,一半是日軍怎麼拷倒所有人,凸顯日軍的殘暴,一半是其餘人在日軍瘋狂折磨下,互相攻擊。

特效片的劇情可以簡單,因為觀眾看的就是特效,可作為劇情片,電影的主線一定要豐富,否則就很難讓觀眾投入進去。

《電波》的劇情就太無趣,甚至跟《電波》這個名字都不搭。

一開始就點出臥底,後面就是重複劇情,日軍拷打一個人,眾人害怕下互相攻擊,日軍再拷打一個人,眾人又互相攻擊。

結尾更是離譜,在日軍瘋狂拷打下,所有人都承受不住,承認自己是臥底,導致日軍又將他們全部放了,準備暗中監聽,找出臥底。

而臥底避開監聽,將那份檔案傳了出去。

劇情爛,王明主導拍攝電影的能力也不行,沒有分鏡稿,整個畫面簡直是一塌糊塗。

畫面也不行,《電波》絕大部分畫面都十分昏暗,感官上沉重壓抑。

還有節奏也不對,酷刑太長,互相攻擊的篇幅太短。

故事節奏和畫面也不搭配,酷刑搭配沉重壓抑的畫面可以,但互相攻擊時,畫面應該帶入一些暖色,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透過視覺來調動觀眾情緒,讓觀眾隨著劇情進入緊張,而不是還是用沉重的色彩。

電影稀爛,不過前三天的票房卻不錯,首日票房300萬,第二天340萬,第三天週六,440萬。

前三天票房不錯,主要是陣容吸引人,尤其是主打宣傳是《風聲》導演第二部作品,吸引了不少人。

加上王忠軍買通了媒體,讓媒體大肆宣傳《電波》是部好電影,忽悠了很多觀眾。

第四天,《電波》是部爛片的訊息瞞不住了,網上一堆罵的《電波》是爛片。

網上的罵聲,王忠軍可掩蓋不了。

去找那幾個網際網路公司,給錢刪除網友的罵貼,那網際網路公司肯定會罵王忠軍是神經病。

現在網際網路行業正在高速發展,競爭也十分激烈,大部份網民對於用哪家入口網站也還沒養成習慣,網際網路公司敢刪帖,他們就會換家入口網站。

網際網路公司才不會做這種傻事。

第四天票房驟降,只有230萬。

不過王忠軍已經不在乎了,上映四天已經獲得1310萬票房,而《電波》總投資才600萬。

後續怎麼樣也能有個5.600萬票房,加上錄影帶版權能賣個一兩百萬,再加上貼牌廣告已經收回一百萬成本,《電波》已經確定是賺錢的電影。

對於《電波》,王忠軍之前就不抱什麼希望,只要能賺錢,王忠軍就滿足了。

《電波》的票房一日日走低,到了12月12號,單日票房只有30萬。

不過總票房已經來到1830萬,這讓圈內人大跌眼鏡,《電波》那爛電影還沒下映,居然都有將近2000萬票房,離譜啊!

驚訝過後,眾人眼神一亮。

爛電影,票房卻不錯,說明觀眾的觀影需求比以前多很多,那他們可以照搬《電波》模式,劇情爛沒關係,大陣容,宣傳做好,就能透過前期收割票房票房。

圈內人想到了這點,商界的人也想到了這點。

發現影視圈真他孃的好賺錢,隨便瞎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