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蘇大師

蘇軾是幾時上島的?又在島上待了多久?是有史可查到一二的,這就是名人效應!

蘇軾可謂是中華文化史中鼎鼎有名的人物了,就如同現在大明星們被粉絲們所關注,即便是一言一行,都會被無限的放大。

據史料考證,東坡兄是在1097年農曆4月被貶海南,7月2日到達昌化軍,至1100年6月20日離開,共在海南生活了近三年。

據史記載,東坡先生是從海南的澄邁縣老城附近一帶的海登岸的,那裡有瓊州府唯一的接官亭,那時的海口還是一片沙灘叫白沙津,而這個接官亭名叫通潮閣,下面就是海南通往北岸大陸的官方碼頭。

東坡兄上岸後先到瓊州府,即今天的海口府城報到,然後再去謫居地儋州。

按理說東坡先生原來在朝做京官時的級別是副宰相級,但在惠州貶謫三年有餘,其級別早就自然取消了,此次經朝廷下文任命蘇先生的職務是“瓊州別駕”,其職務相當於現在正處級調研員,自然就必須先到瓊州府正廳級的單位來報道,然後再去昌化軍上班。

當年澄邁縣座驛站因“潮水依城”故名通潮閣,據史記載,閣為正方形磚木結構,兩層,高8米,閣門正中牆嵌有“通潮飛閣”4個大楷字,為古澄邁八景之一,歷代均有重修,可惜毀於近代侵華日軍的戰火。

通潮閣既然是驛站,就是專門接送瓊州海峽南北兩岸官船來往的接待站,東坡雖然被貶為處級但也是官,驛站自然會有接待。

東坡先生離瓊時自然還是透過通潮閣驛站,也許是感慨萬千吧,近七十歲的東坡先生在閣內的廂房內,臨窗望海,應海南當地送別的官員的請求,提筆吟詩寫到:

倦客悉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

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

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此詩亦是文學大師蘇東坡在海南寫下的最後的二首詩之一,標題便是著名的《澄邁驛站通潮閣二首》。

從此詩中來看,東坡先生心情還不是很差,且有點留戀海南,如果不是皇上召他迴歸真想老死海南,可見,東坡先生在海南居住三年後,迴歸時對海南的感覺的心情與來時有別樣之情。

其實,人生許多時候對未來的命運的把握都是在冥冥中不可預測的,先知先覺的大師凡間實可少見。

東坡先生是大師,是著名的文學大師,然而,人生近古稀之年家離子散被迫貶謫海島,文人的心緒遇挫而悲憤感嘆那是自然的事。

當蘇軾帶著小兒子蘇過一路跌跌撞撞來到昌化軍衙門前時,肯定已沒有了昔日在京都時的恣肆張揚、強梁霸氣了,也沒了在杭州蘇堤河畔吟花弄景,飄然怡情的英姿。

當著屐破裘、形銷骨立的蘇大作家攜其子,站在昌化軍使張中面前時,其失意的形態令居守荒島西隅昌化縣的縣長張中不由扼腕嘆息!

張中官至縣令,頂多只是個正處,但這位進士出身的文化人,雖然官做的不大,可卻也是個文學愛好者,當然那時當官的都是文人出身,吟詩作詞那是考官的基本功。

張中是福建人,能考上進士,而只授區區一縣令可見其人沒有什麼社會官場背景。

不過,打小就一直喜歡文學的張縣令一直欽佩蘇東坡,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蘇大師的鐵桿粉絲。

當年,張中在京都投考時,要想遙遠地仰望一下當時處在雲蒸霞蔚的蘇大師英姿,都不夠格,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當年追崇的大師卻蒙難到了自己所任職的地方,就這樣面對咫尺。

文人出身的昌化軍父母官張中,對蘇東坡的謫居海南,十分同情。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