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魂十問第六問——資歷與能力!(第1/2頁)
章節報錯
“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龍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傅承,流祚無疆;忠臣,己嬰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只取空名。此其異也。”——《舊唐書·魏徵傳》
“五虎上將趙雲,勇武之名流芳千古,智慧、謀略,不輸常人,然一生不受其主重用。”
“趙雲是良臣還是忠臣,是一個只給自己留下忠勇之名的忠臣,還是即可彰顯君主之威,又能成全自己名聲的良臣?”
“起土成兵——喚將!”
“常勝將軍——趙雲!”
軒轅璃召喚出趙雲,一手執青釭寶劍,一手亮銀槍,勇武將軍之形,透過土石也能感受得到。
趙雲,說他是良臣,可他的君主從他這裡反映出的是一個不用賢才良將的昏庸形象,不符合良臣即成全自己名聲,又彰顯君主之名的標準,可說他是忠臣,趙雲又不是無才無德無能之輩,他並不是只會一味提供諫言的人。
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混亂時代的完美人物,除了他的經歷,真的找不出一點缺點。可人生經歷又並非他能決定的,他太完美了!忠臣良臣本就無法概括他。
統領仰望著石像,陷入深思,他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不,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很模糊的。
不管如何,只有良臣的君主也未必成事,只有忠臣的君主也是如此。秦國武安君白起,對於昭襄王而言,他不是一個良臣,但他可以為自己的君主承擔殺降的罵名,他可以為了秦國統一天下背上罵名,他可以當著妻子的面屠殺妻子的同胞,他成全了君主也成全了國家,為未來秦滅六國奠定基礎,為華夏統一奠定基礎!他不是良臣,也不是為了自己名聲的忠臣,他有著能力,卻沒有成全自己!
統領:“您想表達什麼?當今這個時代可是沒有君君臣臣,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軒轅璃收回趙雲的石像,說道:“龍魂十問第六問——資歷與能力!”
“華夏的孩子!大致在五六歲的年紀開始進入學校學習,大致要花上十二年到十五年的時間待在學校之中。”
“良臣,既能成就自身,也能成就君主,也就是忠誠也有本事之人。忠臣僅僅成就自身,卻未必能匡扶君主,也就是僅僅忠誠,未必有本事之人!”
“良、忠之辯,不是第六問的核心,我真正想問的是如今這個社會,人們生活靠的是資歷還是能力!”
資歷,資格和經歷。經驗、貢獻、業績等都是資歷的表現形式。
能力,是指人的綜合素質,針對不同物件,能力高低也不相同!
“孩子們一生,十幾年的青春花費在學校裡,獲得的是資歷還是能力?”軒轅璃問道。
“學歷能不能代表一切,您是想問這個嗎?”統領將軒轅璃的問題變的更具體了一點。
十幾年的學習生涯,放到社會上,就是一種誠信的標誌。什麼能夠最快獲得用人單位的信任,就是你的學歷!你的能力?沒有信任作為基礎,用人單位如何肯,如何敢將資源給你,去證明,你是有能力的。
但是轉念一想,十幾年只是獲得了一種一般信任,當你憑藉信任獲得自己想要的職位時,你又不得不面臨另一個問題,你周圍的競爭者和你一樣,都是憑學歷進來的,這個時候你又要去憑藉能力了。能力,紙面上記錄的並不是自己所有的能力,也就是學歷不是自己所有的能力,如同冰山一樣,浮於海面之上僅僅只是一小部分,下面的部分才是我們最主要,最核心的能力。
可你呢?你拼了十幾年,已經將所有力氣都用在獲得學歷上面了,你未必就擁有“下面的那一部分”。當你競爭不過擁有下面那一部分的人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