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才過中牟,離鄭州都還有幾十裡。

不過這也不能怪契丹大軍行動遲緩,實際上契丹人七成以上都是騎兵,他們行動起來,是會很快的。

只可惜,他們這次敵人,張昭的雍涼大軍同樣以騎兵多而強著稱,可不是萬把騎兵都要靠拼湊的晉國。

耶律德光根本不敢將騎兵撒野式的放出去,萬一被雍涼鐵騎逮住,就會變成單純的騎兵對決。

當然,騎兵對決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草原上的男兒,不就是該用這種方式戰鬥的嘛。

但有個大問題是,光哥今年已經四十三歲,富貴日子也過了十來年了,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耐得苦寒,能在馬上幾十天不下地的馬上之主了。

反而他的對手,好弟弟張昭,不但年紀比他小了十歲,還是個能連續征戰幾千裡的肌肉勐男。

耶律德光要是選擇單純騎兵對決的話,極大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張昭親率大軍,把不能跟大軍一起行動的耶律德光契丹騎兵直接打翻。

所以光哥為了穩妥,不讓昭弟有這樣的機會,就選擇了步騎並進,利用晉遼兩國的軍隊以堂堂之師,擊敗張昭。

可這樣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此時的東京開封府,實際上是不在黃河邊上的。

此時的黃河,過了洛陽之後,直接就北上過後世的新鄉、滑縣,而不過開封。

開封與黃河的連線,是要靠汴水,也就是昔年隋煬帝修建的通濟渠連線。

而汴河在唐末以後,屢遭破壞,朱梁疏透過一次,到了後唐又被破壞,後晉建立後再次定都開封,於是又開始疏通。

但後晉畢竟國力有限,立國以來就在到處打仗,貪官汙吏橫行,是以汴河的疏通很不到位。

這就把耶律德光給坑慘了,他們契丹人四處打草谷,搞得開封到黃河邊的汴河口千里無人煙,根本弄不到補給,大軍所需,只能靠汴河水運從開封轉運。

這相當於是一邊疏通汴河一邊行軍,能走的快就怪了。

強徵來的河工也因為契丹人的殘暴,死的死,逃的逃。

大軍從開封出發六天了,才勉強行軍到中牟,一天只走了十幾裡。

這,雖然陝州到洛陽的距離和開封到洛陽的距離差不多,但照耶律德光這個行動速度下去,張昭說不定還真能在汴河口,就把他堵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