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能守,但只能守一點點(第2/5頁)
章節報錯
下,到了荊州西北的郢州賈塹鎮後,再走陸路往江陵。
之所以這麼選,是因為從襄陽走漢水而下,實在是太方便了。
而賈塹鎮這裡,漢水突然開始變得又寬又淺,非豐水期完全可以橫渡,昔年王仙芝攻打荊南的時候,就是自賈塹鎮橫渡。
此時的湖北大地上,最重要的城市有三座,分別就是襄陽、江陵(荊州)、鄂州(武昌)。
呃!實際上後世也差不多。
整個湖北的精華,也就在以鄂州(武昌)和江陵為代表的江漢平原上,這裡物產豐富,水運發達,人口稠密。
哪怕是隻佔據了一小塊江漢平原的南平,僅江陵這一地就有四十萬百姓,可謂是富庶到讓張昭都口水滴答的程度了。
而守護江漢平原這魚米之鄉寶地的,則是北面的襄陽府。
襄陽面朝南陽盆地,背靠江漢平原,左側是以巫山、武當山為主要的鄂西山地,右側是大洪山,同時又卡住了漢水的關鍵。
襄陽退可屏障富饒的江漢平原,進可以控扼南陽盆地,使從中原南下的北方政權無法在南陽盆地輕易獲得補給,必須費盡力氣從中原之地,運送大量糧草輜重。
歷來要守江陵,就必須要有襄陽府,不然的話,就算囤積重兵在江陵勉強守住,也會面臨富庶的江漢平原,被徹底打爛的局面。
而且從歷史上來看,沒有襄陽,江陵始終是守不住的,遲早被攻陷。
這沒有襄陽的江陵,就如同千日防賊,只要一個不留神,就全盤皆輸。
所以歷史上,襄陽就是南北爭奪的關鍵所在,關二爺沒有襄陽,為了它最後連命都搭上了。
南宋守襄陽,把如日中天的蒙古人都磨得沒了脾氣。
而此時的南平,他們就沒有襄陽,反而對於他們來說,襄陽府就像是一頭用屁股對著他們腦袋的大象,威脅又大又噁心人。
全有南陽盆地的中原朝廷,可以隨時調兵南下打江陵。
更痛苦的是,郢州也不在南平手裡,中原大軍順漢水而下之後,可以從容在郢州的賈塹鎮匯聚,然後把江陵城圍起來打。
契丹入中原的時候,高從誨幾千裡送重禮向劉知遠表忠心,就是為了拿下郢州。
這樣至少能避免中原王朝輕輕鬆鬆就可以對江陵來一招猴子偷桃。
可惜的是,劉知遠倒是答應了,但入主中原的是張昭。
於是高從誨急了他親率八千人去打郢州,結果出了一個大丑。
張周郢州刺史尹實,只率了郢州州縣兵三千餘人,就把高從誨的荊南軍先鋒給打的大敗,進而引起了全軍崩盤。
出了大丑的高從誨無奈,只能繼續執行父親武信王高季興時期的策略,開始加固襄陽以南一百里左右的宜城。
宜城與襄陽一樣,同樣卡在漢水上,左依鄂西群山,東靠大洪山。
只不過宜城雖然地理位置關鍵,但是不能控扼南陽盆地,同時也並不能完全卡死鄂西群山和大洪山之間的這條通路,兩邊都有小路可通行,算不得什麼關鍵之地。
只是對於沒有襄陽和郢州的南平來說,宜城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陰正奇率領的三萬大軍和四萬民夫很快就從襄陽出發,浩浩蕩蕩舟船二百餘艘,船帆如林,旌旗蔽空。
南平在宜城的駐守了大約四千人的荊門軍,並設定了荊門軍水陸兵馬使和宜城鎮遏使兩個武將在此守護。
只是他們雖然知道朝廷在襄陽囤積了大軍,好像是準備去送馬楚之主馬希廣回潭州,但他們還是沒想到陰正奇會直接率大軍南下來攻打宜城。
宜城中荊門軍水陸兵馬使剛得到訊息,張周水軍前鋒使杜論赤心就到了。
杜論赤心準備了數十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