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波羅王朝正處於歷史上的最低潮期,從八十年前幾乎一統整個印度的大帝國,變成了龜縮於恆河三角洲的小國家。

而此時雖然被稱為印度的三國鼎立時期,但並不是只有這三國,南印度此時也還有一些強國。

只不過這三國,佔據了印度次大陸最富庶的印度河和恆河流域,控制了超過四千萬的人口。

其他國家與他們比起來,特別是在文化和經濟上,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張昭伸手在波羅王朝的地盤上點了點,他很快做出了決定。

他在印度扶持的盟友,就是波羅王朝了!

因為這三國中,夏希王朝和巴利哈爾王朝都是婆羅門王朝,只有波羅王朝是佛教王朝。

不可否認的,張昭此刻身上,也是帶著很深佛教印記的。

不論是敦煌的歸義軍還是于闐金國,都是佛教氣氛極其濃厚的國家,有這樣的優勢,非常方便張昭把自己包裝成佛教的保護者。

嗯,他甚至可以說,自己是來自北方的佛陀信徒,特意來拯救波羅王朝的。

這樣做有四個好處,其一是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印度社會,免得陷入被所有人敵對的境地。

其二能快速得到波羅王朝的友誼,有了這個地頭蛇的信任和幫助,張昭能更快更乾淨的從天竺吸走一大筆財富。

其三則是因為波羅王朝離張昭最遠,張大王現在在印度西北的印度河上游,波羅王朝則在東邊的恆河三角洲和孟加拉。

張昭就算是想劫掠,也劫掠不到波羅王朝頭上去,所以乾脆把他拉攏過來。

最後一個好處則是因為在此時中國人眼中,天竺是佛祖故鄉,佛教的誕生地,多少還是有些神聖的。

張昭幫助了波羅王朝,就可以從這裡帶走有些他想要的東西,比如珍貴的佛經、佛舍利什麼,也可把這段經歷神話一下,用來加強他張大王身上的佛緣。

要知道此時在整個河西地區,不管是漢人還是吐蕃人、回鶻人或者是六穀部,以及定難軍李家為代表的党項人,都是非常虔信的佛教徒,這段佛緣可以大大降低張昭收攬他們的難度。

同時,此時要用河西和隴右去跟中原地區的其他人競爭,張昭又不得不要動一動佛教。

此時的佛教,佔據大量的良田,本身不繳稅,還擁有自己的武裝。

更可恨的是,這些光頭還總是吸收流民兼併土地,儼然是國中之國,是在用神權挑戰皇權。

張昭與佛教的衝突,從長遠來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他又沒有完全統一全國,手段不能太嚴苛,那麼從天竺取得的這一份佛緣,就會起到很大的緩衝效果。

確定了要拉攏扶持的物件,那麼劫掠的物件很快就確定了,當然是大而富巴利哈爾王朝了。

雖然他現在是三國中最強的,但是這個強,是相對於本地土著來說的。

按張昭打聽到的訊息,巴利哈爾王朝王朝和夏希王朝一般是打的有來有回的,甚至某些時候還要吃點小虧。

總體上兩家幾乎在一個水平線上,實力適用於天竺大區的優秀匹配機制。

所以,在張昭這,巴利哈爾王朝這不叫強,這叫虛胖。

而且巴利哈爾王朝立國以快兩百年,在他們佔據大部分恆河流域,還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之下,聚集了多少財寶,恐怕他們自己都不太清楚吧,正好讓張大王來給他們‘盤盤庫’。

最後剩下的,就是註定要被消滅的夏希王朝了。

張昭還要在這呆半年以上,留著摩達波羅和夏希王朝王室也不是個事,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也該把他們清理了。

“天策,去把巴赫摩訶叫過來!”既然決定要幹掉摩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