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三大危機(第1/3頁)
章節報錯
1911年,歐洲出現了三個可能引發戰爭的大危機,即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意土北非危機,西葡領土危機。
最後三大危機,兩個爆雷引發戰爭,而最早出現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卻經過談判,以法國略虧,德國擴張殖民地避免了戰爭。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又稱為阿加迪爾危機,在1911年發生,這是一宗國際危機。
爭端起源是7月1日,德國派出豹號戰艦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宣示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
德國的舉動,其實是為了向法國追討賠償。
因為根據1906年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的決議,法國得到不少在摩國之利益,但相應的應該給德國利益,最後法國給的很少。
這次危機,本質上也可以視為另一宗殖民問題而引起的紛爭。
雖然是德法兩國的殖民地危機,但因為海軍問題,英國與德國關係越來惡劣,因此在很多時候,法國也樂於拉英國下場。
雖然,英國,法國,德國關係越來越惡劣,但三國都沒有做好開戰的準備,再加上法國之前確實耍無賴,最後談判成了最好的選擇。
7月9日,法德兩國開始談判,最後在11月4日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地位,並把喀麥隆北部部分領土讓與法國(今查德南部);法國則把法屬赤道非洲轄下的法屬剛果中南部(今剛果共和國北部)及鄰近的廣闊地區轉讓給德國,以作賠償。
德國得到了大量殖民地後,就放棄了自己在摩洛哥那些可憐的利益,而法國趁熱打鐵,同時也是害怕德國再生事端。
1912年3月30日,法國把摩洛哥變為她的被保護國,正式把它轉為殖民地。
摩洛哥危機中,英國在危機時支援法國,強化了摯誠協定以及三國協約的緊密關係。同時,英法也透過這一次,對德國的擴張殖民地更為敏感,所以協約國組織,漸漸從殖民地協定變為軍事聯盟。
作為向軍事同盟的進步一部分,摩洛哥危機後,英國與法國協定,讓英國海軍防衛英吉利海峽,法國則保衛地中海。
西葡領土危機,爆發於1911年9月9日,雙方也精神的談判,不過很快談判談崩,葡萄牙於11月11日向西班牙正式宣戰。
西葡戰爭,歐洲各國本以為會像同時需進行的意土戰爭那樣打很上幾個月,但結果葡萄牙率領尹比利亞同盟,三下五除二,只用了一個多月,就摧毀了西班牙軍隊。
西葡戰爭,爆發於11月11日,結束於12月30日。此戰後,葡萄牙真是主導尹比利亞半島,而另一方西班牙直接分崩離析,丟失一半以上領土,現在名字都改成了卡斯蒂利亞王國。
歐洲三大危機,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西葡領土爭端都落下了帷幕,而剩下的意土爭端引發的戰爭卻依然進行著。
作為列強的義大利,有著諸多的先手與安排,可他的表現卻驚掉了整個歐洲人的下巴。
義大利在北非的拖拖拉拉,讓歐洲人彷彿看到了又一個衣索比亞殖民笑話。
統一後的義大利王國,漸漸湧現殖民主義意識,可是他的殖民道路跌宕起伏。
義大利為了衣索比亞,而主動挑起的戰爭卻戰敗,在歐洲各國丟了大臉。
大名鼎鼎的俾斯麥首相,對義大利的殖民行為做出了形象的評價:義大利胃口巨大,牙齒卻不行,就像一個滿嘴爛牙的胖子。
衣索比亞戰爭的失敗,並沒有讓義大利放棄殖民野心,義大利改變了大跨步,變得小心翼翼起來,他們把目光投入了與他們一海之隔的利比亞。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國家對名義上屬於土耳其的北非沿岸地區的爭奪日趨尖銳。義大利企圖奪取土屬的黎波里塔尼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