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使團抵達廣州後,轉眼就過去了一週的時間。

剛抵達時,他們還以為以“日本的強大地位”,他們最多三天就可以得到大燚皇帝張瑞的召見。結果七天的時間過去了,風平浪靜,他們沒有收到任何一絲皇帝要召見他們的意思。

如果日本使團這次只是普通的出使,就算待得再久些也沒有什麼問題。

但他們這次是帶著重要的任務而來,肯定不能這麼毫無頭緒的等待下去。燚朝的軍隊在琉球島嶼待的時間越久,形勢就會對日本越不利。

要貿然跟燚朝開戰,幕府也不願意。

可事情存在了,總歸是要解決,總不能當作不知道。所以幕府必須要知道燚朝在出兵了琉球后,對日本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這關係到兩國是否要開戰的問題。

如果日本能夠憑藉著地理優勢,“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讓燚朝意識到跟日本開戰是件錯誤的事情,那肯定是日本希望看到的。

不然,雙方只能打上一場,以實力來決定話語權。

此時的幕府官員們都認為燚朝不太可能會跟日本開戰,畢竟相對於中國的富庶,日本就是塊貧瘠之地,就算是打下來也划不來,更何況還有打不下來的風險,那不是白白浪費國力?

重要的是,燚朝北面的滿清朝廷才是他們最重要的敵人,燚朝的主要精力肯定得放在那邊。

同時兩線開戰這種事情,只要有點腦子的人都不會幹。日本只要和燚朝表現得不對付,那日本說不定還能借此事向燚朝要到不少的好處出來。

所以幕府的官員們作出了判斷:燚朝皇帝最大的可能是“修書一封”並派人到日本揚武揚威一番。

到時候幕府上下只要表現出不惜一戰的決心。那麼日本不但不會辱了國格,他們這些人也可以名流千古。

當然,如果能再詐出一些利益就更好了。

不過,這雖然是幕府的主流判斷,但他們誰也不敢保證張瑞會不會因為“好大喜功”,就派兵過來跟日本開戰。

畢竟燚皇張瑞實在是太年輕,年輕氣盛的他可能就不會有太多的“深思熟慮”,然後非要跟日本打上一仗。而大燚王朝也已經把東南的國家都揍了一遍,他未必能忍得了日本。

可無論是哪種結果,事情總該要解決才行。日本不可能一直備戰下去,不然幕府很多的工作都無法開展下去,肯定會引起社會動盪。

因而松平武元只能不停的讓品川信方向燚朝的禮部外交官員詢問張瑞召見他們之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至今,他們總算是得到燚朝外交部傳來的確切資訊:那就是七天後,皇帝會在大會堂那召見他們日本使者,接下來的時間讓他們安心等待並學習需要的禮儀。

聞言,日本使團中就立馬有人發出了抱怨之聲,表示燚朝皇帝如此怠慢日本使團,是對極其的不尊重日本的表現。

而大燚外交部的官員則立刻毫不客氣地呵斥道:“我皇帝陛下要不是看在你們帶有日本的國書,你們能獲得我皇的召見?雷霆雨露,均是君恩。做藩屬國就要有做藩屬的覺悟,你們算什麼東西,敢妄議陛下恩威。”

面對燚朝外交官的變臉,被罵的日本使團官員還想再回幾句,但想到了松平武元的吩咐,也不願再多事,便也不再發聲。

這時,燚朝的外交官員看見他們不再出聲,也以為他們服氣了,便好像給臺階他們下一般的說道:“今念及你們是番邦之地不懂禮儀,這次就算了,不希望再有下次。”

被罵的日本使團成員也不再接話,只是連聲稱”是”。

倒也不是說他們害怕服氣了。

只因松平武元向他們嚴詞下了命令,這次出使關係到兩國開戰的問題。在面見到燚皇張瑞之前,所有人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