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自1609年(明萬曆37年)被日本薩摩藩入侵以後,就被迫把北方的大島、鬼界、度姑、永良部、由論五島讓給薩摩藩管理。其自身北方領土也開始形式共管,日本佔領的獨特局面。

同時琉球政府還要被迫授予薩摩所派人員官品職位。

琉球尚豐王十一年(即1632年)以後,琉球在被薩摩所佔島嶼建立館舍,兩國同時派官員管理來往貿易和收稅。

此後薩摩藩向琉球派遣官員長駐琉球以監視琉球的舉動,琉球王國淪為薩摩藩的魁儡政權。

等到琉球尚貞王在位二十五年(即1693年),琉球“創定姑米、馬齒兩島,遣大和橫目職兩員,看守貢船往來”。同時,薩摩藩強行割佔琉球北部五島。

雖然在1654年時,琉球王也遣使臣到清朝請求冊封。清順治帝封尚質王為琉球王,琉球成為清王朝的藩屬,但實際上琉球國是同時向表面上的清朝與實質的薩摩藩稱臣,與清朝官方的朝貢貿易收入卻再次被實際宗主薩摩藩剝削。

因此薩摩藩也是日本幕府宣佈鎖國以後,唯一能以此變相方式獲得國際貿易收入的私藩。這也讓它在兩百年後日本的幕末時代能夠有足夠的資本成為倒幕運動主力進而成為維新政府的主事者之一。

琉球內部一直期待著能擺脫薩摩藩的控制,不過國小實力弱小,還被傀儡的情況下想要透過自身改變的可能性不大。

於是,朝鮮就成了他們的榜樣。同樣是被日本入侵,朝鮮可以尋求宗主國求救,他們也期待著。

不過,很顯然滿清不可能出兵援助它們。而燚朝,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琉球國中有大量的漢民,琉球王族天孫氏對漢人也很是友好,這或者是一個突破口。畢竟琉球一直以後都很願意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

琉球王族,天孫姓氏。

大王子,名曰:天孫王臣。

據說“王臣”這是名字是日本薩摩藩派人來讓他父王取的,目的是要讓他牢記自己的身份,他們琉球王族都不過是薩摩藩大名下的臣下,別想著反抗薩摩藩的控制。

一直以來,天孫王臣在教導下也都是很溫順的生存著。

不過隨著日本不斷欺辱琉球的臣民,甚至連琉球王宮內都不能倖免。這讓已經會思考的天孫王臣感覺自己對未來一片迷茫,自己性命一直被人拿捏侮辱,確實不是一件舒心的事。特別是在身旁一些人和事物的影響下,他覺得應該做點什麼來反抗這該死的命運。

不然,長期以往,他們琉球王族可能會覆滅。

後來,天孫王臣在無意中得知了朝鮮的經歷。一對比,天孫王臣感覺兩國的經歷是如此相像。這或者不失為一個可以改變自己和後世子孫擺脫日本人控制的機會。

中原王朝的藩屬關係才是小國們的最大福音。

此時的琉球王本來是想混吃等死。但是在心腹大臣們和天孫王臣的勸說下,還是決定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派出自己的心腹使臣去宗主國求援。

隨後天孫王臣本人也從父親那拿走了琉球國印然後又透過金蟬脫殼等一系列的操作,巧妙的避開了日本人的耳目,逃到了福建。

由於天孫王臣的母親是漢人,所以他也被教會了漢語。這也讓他在抵達福建後不至於像個完全無頭蒼蠅。

後來幾經輾轉,他來到了燚朝的臨時行宮所在廣州,見識了廣州的繁榮昌盛,讓原本在逃亡路上信念幾近磨滅的天孫王臣再次燃起了希望。

“無論如何,一定要求得燚朝的援兵。”這信念就這麼一直在天孫王臣腦海中揮之不去。

因為在滿清那碰壁,琉球的使團只能轉向南方的燚朝。沒想到他們剛抵達後不久就被天孫王臣找來,得知天孫王臣甚至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