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孽由可為,自作孽不可活。肯定是廣州那夥老爺兵們被反賊打敗後,就以為反賊是天下無敵了,然後投靠了他們。”鄧吉利一副咬牙切齒的說道

“大人放心,既然他們一心找死,我們就成全他們,讓他們的腦袋成為我們的軍功。”

“好,鄧參將。一會要是打勝了,那些綠營兵就是投降也一個也別放過。既然他們敢跟我大清作對,那就別想著還能活下去。”吳三水露出兇狠臉色怒罵著說道。

望著投靠過去的綠營兵方陣居然幾乎跟反賊那薄薄的陣容一樣的時候,吳三水心中的氣就不住的冒起來。

“如果沒有那群廢物的投靠過去,就反賊那薄薄的陣隊,根本不夠己方將士一個衝鋒的事情。”

如今,因為那些跟著反賊的綠營兵,吳三水不得不在自己“有限”的人馬中分出一部分出來對付他們。

幸虧吳三水這方的人馬遠遠多於張瑞人馬,不然吳三水對於這次出戰恐怕是要悔恨得腸子都青了。

吳三水共有八千多戰兵,分四個方陣。其中三個方陣的人馬去攻擊張瑞的剿匪軍,吳三水認為這才是重點。然後受鄧吉利的影響,他也就留下一個方陣對付那些跟著張瑞而來的綠營兵。

張瑞這邊只是帶著兩千的火槍兵、六百多的長槍兵、兩百的騎兵跟一千多些的那些綠營兵。戰陣就也分三個,不過騎兵的在後面。所以可以看成兩個戰陣陣。

隨著吳三水的下令,清兵鼓聲敲起,清軍的四個方陣開始齊步並進。

由於山路難行,加上此次吳三水是作為包圍反賊的軍隊。為了速度,所以吳三水此次出來也沒有帶上火跑。

不過為了戰鬥,吳三水到是帶了三百多杆抬槍。抬槍是作為清軍特色的武器之一,是火繩槍與火炮的綜合體。

抬槍在乾隆中後期可是對付農民起義軍的利器,在鴉片戰爭也有它活躍的身影。當年對英國人主要的殺傷主要來自於這抬槍。

抬槍的操作由兩人完成,有效射程大概是三百米。比起火繩槍它射程更遠,比起火炮它速度更為快些。

雖然此時的抬槍還沒有被滿清大量使用,但是清楚它實力的吳三水又怎麼會放過這利器呢?

由於滿清對綠營火器的嚴格把控,為了這三百抬槍,吳三水可是花了不少功夫才弄過來。

這次出來圍剿張瑞,吳三水自然也是把自己弄的這些寶貝疙瘩帶過來。

雖說吳三水沒有帶一門大炮,但是這三百支抬槍在吳三水眼裡可是當三百門火炮一般的存在。正是因為有這些抬槍也讓吳三水有出戰的決心。

此時吳三水在對付張瑞的三個方陣中,把自己的這樣抬槍兵排布在前面。跟在抬槍兵後面的則是弓箭手們,然後就是刀盾兵跟長槍兵,再後面則是遊走的督戰兵。

騎兵則被吳三水作為後備用在關緊時候支援跟追殺之用。

與張瑞火槍兵們身上都穿皮甲不同,清軍的綠營兵幾乎都只是在身上穿單薄的號衣。也就是衣服上畫了一個圈,寫上一個“兵”字。

綠營兵作為清軍的脅從軍,滿清只提供軍器和軍餉。至於防器只能自己負責購置,如果祖上有傳下來最好,不然只能是有錢就自己買了。

畢竟綠營兵在滿清眼裡只是當作消耗品一般的存在,所以滿清朝廷才不會為隨時可以消耗的人浪費大量的銀子去打造皮甲盔甲給他們。

一副盔甲可以抵多少把刀槍?死一個綠營兵又不用錢,再找他的其他兄弟過來繼續當兵。

這賬如何,滿清自然會算。有這錢還不如多發點給八旗子弟做莊稼銀子。

滿清是以八旗為主,也就只有八旗子弟才能發放皮甲盔甲之類。至於綠營兵,那都是隨處都可以一抓一大把的奴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