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義務教育(第1/2頁)
章節報錯
義務教育最早起源於德意志,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最早提出了義務教育的概念。宗教改革勝利後,為了使人們都有學習《聖經》的能力,路德頒佈了義務教育法。西元1619年,德意志的魏瑪公國公佈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西元1763年到西元1819年,德意志基本上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德國曆史上能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嶄露頭角,走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前面,離不開義務教育的幫助。國民素質的全面提升,造就了德意志帝國軍隊強大的戰鬥力與工業實力的爆炸式增長,這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為此,李光要想帝國在第二次機器革命中保持絕對的領先地位,就必須要有高素質的人口。而想要高素質的人口,就要讓帝國的兒童和青年都接受教育。不過,現在帝國的貧富差距很大,能讀上書的基本上都是中產階級或大資產階級,普通百姓根本讀不起書,因此就要政府來承擔責任。
議會大樓內。
“李光首相提的法案要求全國6歲以上、15歲及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都免費接受教育,這要花多少錢,我們的財政支撐得起嗎?”財政部的部長金齊民對李光問道。
李光及其內閣成員制定了一部義務教育法,基本上模仿後世的義務教育法。不過,當李光向議會議員們提交這個法案時,卻遭到了許多議員的反對,特別是財政部的和教育部的。
財政部好說,因為這肯定要花大量的錢,錢肯定是從財政部裡出,那教育部為什麼反對呢?原因在於,教育部的人認為,讓那些貧窮百姓免費讀書的話,自己就沒啥油水可撈了,說不定還要倒貼,這讓他們怎麼活?
“李光首相,我知道,日耳曼尼亞已經普及了義務教育,不過那也是一步步走下來的,花了也有上百年的時間,更何況他們的體量還小,推行義務教育的難度也不大。可我們帝國呢,國土面積龐大,人口數量眾多,要推行義務教育的話難度是很大的,花的錢也肯定更多,我並不覺得帝國的財政能支撐得起。”一個南洋黨議員說道。
“法案裡頭說讓六歲以上的孩童,不論男女都得去上學,不然就用法律制裁他們的父母,我覺得這樣做太過分了,孩子上不上學,那得由他們的父母來決定,不然的話會破壞父母孩子之間的感情的,這不符合仁義道德。”一個上了年紀的南方黨議員說道,從仁義道德方面抨擊李光的法案。
“還有就是,法案裡頭說要建立六年小學、三年初中的義務教育體系,也就是說這九年當中,財政部還要倒貼錢。帝國體量這麼大,就憑這九年,我覺得財政部可以取消掉了。”金齊民鮮明地反對義務教育的推行,他不想財政部花太多的錢。
“我覺得李光首相提的這個法案是很有益處的,讓帝國所有的本該受教育的兒童和青少年都接受到教育,這樣的話這對帝國百姓素質的提升是有很大幫助的。”張明宇支援李光的法案,但又話鋒一轉,“不過我個人覺得六年就夠了,再加個三年的話,國家財政肯定受不了。”
“各位先生們,你們要清楚,教育可是帝國之根本吶。帝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像這樣的大國推行了義務教育,那產出的人才可不是其他國家可以比擬的。而只要有了大量的人才,我們的科技實力永遠會走在最前沿,到那時,世界霸主的寶座遲早會是屬於我們的。”李光乾脆從奪取世界霸權的角度來說服那群議員。
“我認為李光首相提的法案太超前了,就算透過的話也無法推行太久,畢竟要花的錢可是個天文數字。要不這樣,我們可以根據每個兒童和青少年的家庭狀況來劃分學費等級,家庭狀況越好的交的學費越多,家庭狀況越差的交的學費越少,這樣的話也不至於完全虧本,畢竟學校也要賺錢才能養活那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