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三邊示警(第1/3頁)
章節報錯
至於,第三項。朱厚照沒有發表看法而是看向弘治皇帝,希望他能夠給出決定。後者卻是不急著給出反應,反而饒有興致的看著朱厚照。
朱厚照一時是有些麻爪,這是什麼意思啊。
所以,朱厚照只能繼續向弘治皇帝講解王越的奏疏。待到朱厚照這邊結束,弘治皇帝就說“壽兒,你覺得王越是否可信呢?而你又怎麼看王越?”
“兒臣並不喜歡他,可兒臣很難不承認他的確有統兵之才。將易得而帥難尋,這是太祖留下的經驗。所以他可信,父皇能夠用他也是證明。”
“那就是你是支援王越的想法,與韃靼人開啟戰事!”
“父皇,怒兒臣直言。不是支援而是必須,其原因有兩點,一是無論河套還有寧夏都不容有失,二是我們需要藉此轉移一下朝中的注意力。”
朱厚照的話需要回到哈密的問題上來,哈密衛與寧夏諸衛一樣它們都前出出草原,它們遙相呼應可以成為一把鉗子。所以大明朝廷之上對於哈密的問題一直是力保大於放棄,其中尤其以兵部尚書馬文升為首要求盡一切辦法保住哈密。
因為在馬文升看來哈密是甘肅鎮的緩衝區,不僅僅是與瓦剌、韃靼的緩衝,哈密還承擔著為大明和吐魯番充當緩衝地帶的任務。
馬文升認為包括哈密在內的關西七衛雖然貧瘠,且看起來完全沒有去管的必要。可是作為如今的大明兵部尚書、幾朝元老他有著在大明朝絕對頂尖的戰略眼光。
哈密失,則三邊之地糜爛!三邊糜爛,關中得失便是大明朝可以自己決定的事了。
同理,寧夏鎮、河套地區也是這樣。
在兩地中間是漠南(大約相當於後世中阿拉善草原)也是韃靼人永謝布部的主要活動地方,隔著一個寧夏鎮的就是河套。韃靼人的想法是加強對哈密的干預從而讓大明被牽制,施行自己取的河套與寧夏衛的戰略想法,從而真正的將整個長城以外的漠南草原貫穿連通在一起。
以此,整個大明長城一線不過是他們氈房外的木柵欄,他能騎著馬可以從大同宣府一帶順著長城跑到哈密!以最大的限度發揮出他們天生就是強大與明軍的機動能力。
那時,離大明京城的距離幾乎可以被忽略。英廟時他能來,這個時候又如何不能來?
長城,發揮最大功能的情況是它需要一個緩衝。河套是,哈密衛也是。
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沒有固定的生存環境。他們生來就是遊走在草原之上,他們的文化同樣不固定。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碾壓中原農耕文明的實力,當元朝的皇帝坐在大都的皇宮時,整個中原從北到南都是蒙古人的牧場,蒙古人抖動一下鞭子就可以讓漢人跪在地上。
如果蒙古人喜愛他們的草原,那麼漢人也痴迷腳下的土地。朱厚照不想說大道理,只是想說國雖大可有幾處土地是可以隨意丟棄?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現在人家已經是騎在臉上挑釁了,甚至把戰略意圖就擺在明面上等著你來打。你不打,怎麼說的過去。
沒辦法了,開戰吧!
王越很謹慎,所以他在奏疏之外第一次使用密信。
信中,他對弘治皇帝極為詳細的描述了目前韃靼人在賀蘭山以及河套一帶的活動情況,他斷定在賀蘭山外一定有韃靼人的高層駐紮,這裡他給出了自己的判定,他認為在賀蘭山外駐紮的韃靼高層是是右翼三萬戶(韃靼被統一之後征服瓦剌,整個蒙古被從內部部落劃分,分左右翼各三萬戶。文中不按歷史時間,只做內容需要改動)中永謝布部的領主亦不剌。
對於這一說法的佐證,王越給出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從近期甘肅邊牆外永謝布部對於邊牆的密集襲擾就可以斷定。
在以往,永謝布部也會對邊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