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北方防線(第1/3頁)
章節報錯
太原,古稱晉陽。
因多出帝王,又被稱為“龍城”。
大宋滅北漢,最慘烈的一戰便是在晉陽城。北漢統治集團已分崩離析,官員貪生怕死,武將主張投降,有人甚至主動開啟了城門。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北漢皇帝和文臣武將都投降了,城內居民卻依然不肯歸順宋人。或許是百姓們與宋人的世仇,或許是身處邊關千年來戰爭的洗禮,讓太原城內的百姓鐵骨錚錚,城破後依舊和宋軍展開了殘酷的巷戰。
趙光義憤恨於城內百姓的死守,又厭惡龍脈的傳說。
於是,破城之日,趙光義一聲令下,“萬炬皆發,宮寺民舍,一日俱盡”,擁有一千五百年輝煌歷史的晉陽城,在熊熊烈火之中,化為滿地灰燼。
城內雖被焚為焦土廢墟,但城牆尚在,城樓也依然屹立不倒。
於是次年四月,趙光義又下令堵汾河之水,倒灌城垣,可憐古城晉陽本是夯土而建,在長時間的水淹浸泡之下,轟然崩塌傾頹。
至此,漢文帝潛龍之邸,大唐龍興之地,煌煌重鎮晉陽城,在反覆破壞之下,徹底化為了汾河平原上一縷飄散的煙塵。
但晉陽城被廢不過三年,北方遼國見此地人口內遷、軍鎮降格,勢力薄弱,便頻頻由此突破,進而南侵中原。
北宋應接不暇,只得在晉陽以北三十里、汾河東岸擇址重建城郭,這便是後世的太原城。
太原繼承晉陽遺風,成為後來抵禦契丹、女真南下的重要河東重鎮,更是在“靖康之難”中,成為金兵南下時,最難啃的“硬骨頭”,在那場恥辱的滅國戰爭中,為北宋王朝保留了唯一的血性和尊嚴。
當時
金兵十二萬大軍南下,分成東西兩路進軍。東路六萬金兵順利擊潰大宋八十萬禁軍兵臨開封城。
西路六萬金兵卻被攔在了太原城下。太原城內,以神箭王稟率領的三千勝捷軍為主力,加上七千太原百姓,牢牢擋住了完顏粘罕、完顏銀術可前進的步伐。
但開封的宋欽宗懦弱無能,為了讓金人退兵,竟然下詔書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
得到宋朝的割讓詔書後,金軍北歸,粘罕讓宋廷使者傳達了割讓詔書,但鐵骨錚錚的太原城軍民拒絕了這份屈辱的聖旨,仍與金軍展開血戰。
在金軍層層封鎖下,城內艱難地堅持了八個月,馬匹已經吃完,士兵們只好烹煮弓弩皮甲以充飢,百姓則只能用糠秕和乾草來果腹......
然而,太原城依舊拒絕了金人的勸降,半個多月後,苦苦支撐的太原城失陷。儘管大勢已去,但王稟依舊帶著疲憊不堪計程車兵們與金軍進行巷戰。最終,王稟等人投河自盡,金人為了洩憤,將他們的屍體踏成肉泥。
破城後,金軍展開屠殺,太原城內的百姓幾乎無一倖免。
壯哉太原,勇哉邊民!
所幸,“靖康恥”不會再發生。
不幸,太原城今日便面臨破城之局。
神武軍董平、蒼狼軍楊志率領七萬大軍圍堵太原城,霹靂大炮擺開,攻城器械擺足,一副大幹一場的模樣。
之前面對田虎匪軍,單騎衝陣,斬將奪旗的武狀元徐徽言也蔫兒了。
“大人,非我不盡力,實在是梁山賊寇不講規矩,一群武將圍毆小將一人,我雙拳難敵四手啊!”
徐徽言委屈的向太原城守陸登委屈的陳訴道。
其實要怪就得怪百勝將韓滔,韓滔參加過武舉考試,後來憑著父輩祖蔭成為了一方兵馬都監。而他那一屆的武狀元,正是徐徽言。所以韓滔經常給徐徽言揚名。
宋朝武舉三年一試,建國之初,每試取三十人授官;中期鼎盛時每試取一百人授官;到了徽宗朝因為武官滿員,每試取十人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