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復耕秋種(第1/2頁)
章節報錯
九月二十四日,濮陽城
封堵完滑縣缺口之後,晁蓋帶領眾人到濮陽城駐紮。
民以食為天,這可不是一句輕飄飄的話,而是真正生死攸關的問題。
所以,現在擺在晁蓋面前的,就是組織百姓,全力以赴恢復生產,抓緊時間把冬小麥種下去。
據說,小麥原產於西域。春季播種,秋季收穫。
英國說他們5000年前就開始種小麥。
希臘說他們6000年前就開始種小麥。
埃及說他們7000年前就開始種小麥。
......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種植小麥的沒有具體考究,但是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遺蹟中就發現了大量小麥炭化籽粒。
而真正計入史冊的,是商周時期自主培育出的冬小麥。可以在秋季種植,冬天休眠,夏季收穫,與谷、稻形成了互補,起到繼絕續乏,緩解糧食緊張的作用。
這也是中國人口得以冠絕世界的一大法寶。
“兌換冬小麥60萬石!”
晁蓋一聲默唸,又花費了30萬點財富,將冬小麥存到了倉庫中。
按照三畝地一石種子來計算,60萬石可以播種180萬畝田地。
受災最嚴重的滑縣、長垣、東明、菏澤、蘭考、範縣六個縣,受災百姓多達百萬,如果只是發給他們種子,讓他們自行回家播種,怕是他們把種子偷吃乾淨都種不了一畝田。
“這種時候,就得集中力量辦大事了。”
黃河大水衝過之後,地面都成了平地,以前的土地邊界地標都不見了,正好,趁這個機會,搞大農場建設,明其名曰:屯田。
受災的百萬災民中,無地佃戶佔九成,少地平民佔半成,大地主佔半成。是想辦法賺這90萬人的天命值?還是賺那5萬人的天命值?
這還用選嗎?
晁蓋決定先在滑縣開個試點。
麾下17萬從黃河大堤下來的軍民,正是熱情高漲時,又從濮陽災民中徵集3萬人,湊成20萬。
晁蓋天眼一開,以自身為中心,前後左右各3千米,劃定成一個大方塊。內部再劃定為36個1平方公里的小方塊。
小方塊與小方塊之間修築道路、挖掘溝渠,方便將來水利灌溉。
共計36平方千米,畝地在集體勞動之下,兩天時間便播種完畢。
晁蓋將其命名為屯田1號。
有了模板之後,20萬人開始分成20個萬人隊分散到各縣進行屯田建設。
晁蓋又花費16萬點兌換了2萬頭耕牛,每個萬人隊1000頭支援復耕建設。
這下手裡只剩下5.5萬點應急了。
給眾人分好工,晁蓋就不必再事必躬親,帶頭下田。也有了時間關注其他方面的事情。
河水退去,道路乾硬之後,晁蓋急命京東東路縣工廠擴充產能,吸納災民進入工廠勞作。
命令鐵器廠暫停武器打造,全力生產鐵犁、鐵鋤、鐵鍬、鐵耙等農具,以五年分期的較低價格交給農民先行使用。
命令水泥廠調撥大量水泥繼續趕來滑縣,繼續加固大堤。
命令受災較輕的州縣儘快組織百姓秋收、秋種。
劉慧娘又回到了晁蓋身後,揮筆疾書,寫好之後蓋上天王印,一道道命令傳出,受災前線的濮陽儼然成了新的政治中心。
其實對於晁蓋來說,他身處哪裡,哪裡便是中心。
各方首領也紛紛趕到濮陽向晁蓋彙報工作。
“天王,南方傳來訊息,購買糧食行動在江南頻頻受阻。”
剛趕到濮陽的宋江緊急稟報道。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