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攻防謀劃(第1/5頁)
章節報錯
大宋八十萬禁軍,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中央禁軍、河北禁軍、西北禁軍、南方禁軍。
中央禁軍,主要是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拿最高的工資,呆在最安全的地方,幹最少的活兒。在王安石變法之時就已經腐朽不堪,但裡面利益牽扯實在太大,王安石也改不動。到了北宋末期完全成了京中權貴吃空餉、套軍費的地方,以至於出現歷史上金兵一路南下暢通無阻,2000中央禁軍打不過17騎金兵的故事。
河北禁軍,就是後世的河北、山西、山東三地的諸鎮禁軍,重點防備遼國。主打一個威武雄壯。建國初期的靜塞軍也曾輝煌一時,但因為長達百年無戰事,基本也就成了樣子貨。秦明、關勝、張清、鄧宗弼、辛從忠、單廷珪、魏定國以前都屬於河北禁軍一系的將領。
西北禁軍,是當年王安石變法的一塊試驗田,因為地處偏遠,又常年征戰,沒有太多權貴願意插手,反而給了王安石騰挪的空間。他賦予西軍將領獨立的領兵權,固定的班底,非大罪不予撤換的許諾。極大的增強了西軍戰鬥力。
但隨著西軍打敗西夏次數增多,西軍越打越強,形成了種家軍、折家軍這樣的大小軍頭,朝廷官家又開始坐立不安了。開始琢磨,如何限制軍頭們的發展。
其一,就是限制糧草後勤。非戰時,西軍吃自己。戰鬥時,朝廷供應糧草,但每三天送一次。
好處是拿捏住了軍頭們的要害;壞處是增加了輜重負擔。軍兵危機意識強烈,超過期限沒有糧草到達,就容易鬧事。
其二,扶持小軍頭分權。大軍頭底下有小軍頭,小軍頭底下也都是一群自己的同鄉。只要有小軍頭冒尖,朝廷就以獎賞的名義,把小軍頭扶正,或另立門戶,或頂替上官。
好處是激發了底層將士的戰鬥意志,限制了大軍頭轉變為軍閥;壞處是造成了大軍頭的危機感。開始壓制手下成長、冒領屬下軍功。
比如劉法麾下有辛興宗,曲端冒頭。童貫就用提拔辛興宗、曲端的方式分走了劉法許多兵力。
比如党項人劉延慶,看到劉法遭遇,就開始壓制麾下將領們的成長,麾下王淵輕財好義,楊可世勇猛善戰,但一直被壓制冒不了頭。
第三,文人統兵。王安石變法許諾給軍將們獨立領兵之權,但沒說不能給他們頭上壓一個總管啊。
於是,近些年西軍又回到了文人統兵的老路子。童貫總管西軍時,任人唯親,提拔辛興宗、劉延慶這樣的無能之輩,壓制劉法、种師道這樣的猛將良才,打了許多敗仗竟然還被封廣陽郡王了。張浚總管西軍時,正值金兵大舉來攻,西軍將士奮勇殺敵,張浚胡亂指揮造成富平之戰失敗,西軍一蹶不振。之後又擅殺曲端等大將,導致西軍內亂,精銳盡喪,陝西丟失,結果他還被封魏國公了。
宋庭就是這樣三策,把王安石好不容易提起來的西軍,又拉回到了大宋禁軍應有的水平上來。
至於南方禁軍,不提也罷。
所以,當機密司和根部暗線,兩種渠道,將西軍二十萬大軍抵達曹州前線的詳細資訊呈報給晁蓋時,晁蓋並不以為意。
大宋西軍對戰西夏那種披甲率不足三成的地方軍隊或許還能佔些便宜,對付自己麾下十成披甲的精銳義軍,還是不夠看。
“不過這童貫二把刀,比起什麼都不懂的徐槐還是有些戰略眼光的。”
陽穀到鄆城縣的道路施工現場。晁蓋看著西軍的兵力佈防圖,摸著下巴琢磨起來。
小小曹州已經聚集了徐槐和七萬三衙禁軍,當地糧食已經告急。所以童貫也就沒有把所有西軍堆到曹州,而是分散駐紮。
劉法、苗履領兵五萬前往濱州,伺機渡過五丈河,進攻東營,威脅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