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嘎呀路,他們竟然敢向皇軍開火?”

前方傳來的密集槍聲讓吉野少佐很是惱火,這等於是在打他的臉。

“八嘎呀路,給臉要臉,命令步兵炮小隊向華夏人開火,殺光他們!”

鬼子狂妄慣了,晉綏軍在他們眼裡就是一群只會逃跑的廢物;

板垣徵四郎半個師團橫掃河東給了鬼子足夠的信心,他們與晉綏軍作戰都是按10比1的戰力來制定作戰計劃的。

八路軍在他們眼裡戰力更差,一箇中隊就敢在八路軍的根據地橫著走,吃了幾次虧後才低調一些。

377團一營陣地,鬼子的步兵剛剛被打退,鬼子的炮彈就砸了過來,炮擊的重點是一營的重機槍陣地。

吉野大隊裝備了2門70毫米九二步兵炮,4門90毫米迫擊炮,火力非常猛烈;

守軍的陣地被炸的塵土飛揚,硝煙瀰漫。

吃過鬼子虧的於正風早就將重機槍轉移了陣地,一營只有一個機炮炮,裝備4挺一七式重機槍和2門晉造83毫米迫擊炮。

一七式重機槍是仿九二重機槍的,由於製造工藝上的差距,效能上與九二重機槍差距很大;

但有總比沒有好,對一營來說都是寶貝疙瘩,50多公斤的重量轉移起來也方便;

四個人配合好,拆成兩部分扛起就能走。

蟠龍嶺是進入377團防區的門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一營在嶺修建了完備的土木工事,挖了數道戰壕,山腰上三道,山項上三道。

重機槍、迫擊炮都部署在山頂上,迫擊炮更是藏在反斜面,所以鬼子的炮擊並沒有給一營的重火力造成損失。

鬼子之前只是試探性進攻,在摸清了守軍的火力部署後,河源中隊來真的了;

兩個步兵小隊從正面發起攻,另一個步兵小隊從側翼迂迴,試圖繞過公路後側擊守軍,吸引守軍的火力。

鬼子的套路於正風早就熟悉了,他命令三連提前去側翼設伏,等鬼子迂迴到位後再收拾他們。

一營轄三個步兵連和1個機炮排,每個連都是4個排的加強連,180餘人。

於正風的部署是一連守山腰前沿陣地;

二連、機炮排、警衛排、營部守山頂主陣地;

三連待在反斜面作為預備隊,同時護住山嶺的側翼。

鬼子的兩個小隊一左一右從中路發起進攻,分為兩個梯隊,陣形嚴整。

在山腳下的另一個山坡上,鬼子的重機槍、火炮組成了第三梯隊,給攻擊部隊提供重火力支援。

在實戰中,重火力都是部署在幾百米甚至幾公里外,是不會被步槍、手榴彈打到的;

那些用手榴彈就能解決鬼子重火力的橋段,只會出現在抗日神劇中。

陣地戰雙方擺明車馬攻防,火力優勢一方是很佔便宜的,所以華夏人打陣地戰吃虧很大。

鬼子的散兵線在緩慢逼近一連的陣地,守軍的重機槍對著鬼子瘋狂掃射;

不斷有鬼子中彈倒下,但阻止不了鬼子前進。

守軍這邊重機槍火力一暴露,鬼子的重火力也開火了,幾挺九二重機槍將密集的子彈掃向山頂,壓制守軍的重火力;

步兵炮、迫擊炮也在分散射擊,很快就把守軍的重機槍壓制住了。

於正風很想讓迫擊炮也加入,但他盤算了一下就放棄了,晉造迫擊炮根本夠不著鬼子的炮兵陣地。

華夏的迫擊炮都是仿製法國布朗德81毫米迫擊炮,華夏金陵、奉天、漢陽、晉陽四大軍工廠都有仿製;

最成功的金陵軍工廠的民20式82毫米迫擊炮,總重只有69公斤,最大射程2850米,射速每分鐘8發,總共生產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