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青龍鎮根據地(第1/2頁)
章節報錯
黃家的事情發生之後,減租減息政策在青龍鎮的推廣就順利了許多,有的大戶人家甚至主動響應號召,將租子調到了五成。
與其好人讓八路軍去做,還不如自己去做,果然為自己的家族贏得了好的口碑;
什麼林大善人、李大善人、王大善人都出來了,最重要的是八路軍也認可。
地主和佃戶的矛盾得到了緩和,莊戶人家勞動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一畝地多打個鬥,減租的損失又彌補了不少。
在三連的政策感召下,減租減息在一個月內就推廣到全鎮,期間三連二排出兵青龍鎮,將鎮上的幾個鬼子全部消滅;
至此,三連的根據地擴充套件到整個青龍鎮和鄰近的幾個村莊,總人口3萬餘人。
雲峰村的模式很快就推廣到各村,每個村都成立了民兵連(排)、婦救會、村委會,青龍鎮抗日自治政府也成立;
由於缺乏地方管理人員,所以暫時由三連軍管,沈振華兼任鎮長,林輝任副鎮長,協助沈振華處理政府雜務。
三連也趁機擴充了不少人員,俘虜的偽軍、黃家護衛隊成員,去掉一些老弱病殘後得兵100餘人,每個排又增加了一個班。
在沈振華的堅持下,三連的擴軍一直保持謹慎態度,寧願藏兵於民,也不願多養部隊。
現在三連的四個排總兵力已經過千,每個排加上排部220人,偵察班40人,機炮排擴充到100人,輜重班40人,連部40人。
裝備九二重機槍6挺、飛雷炮6門、每個排12挺輕機槍,人手一支步槍,子彈充足。
連部、二排、機炮排駐鎮上,一排駐飛龍寨,三排、四排以班(組)為單位深入到各村訓練民兵,帶著民兵和老鄉造地雷、挖地道;
村和村之間也建立了密切聯絡,反掃蕩時可以協同作戰。
華夏自古以來政權不下縣,鄉、村一級都是由鄉紳統治,表面上說是無為而治,實則權力都在族長、鄉紳手中,他們甚至可以私設公堂,決定民眾的生死。
婦女的地位更是低下,買賣婦女、打罵婦女,甚至動不動浸豬籠、活祭河神等;
村委會成立後就接管了之前由鄉紳、族長掌控的權力,廢除浸豬籠、私設刑堂等封建殘餘。
成立婦救會逐漸解放婦女,主張男女在政治上平等、婚姻自由,嚴禁買賣人口,興辦夜校,將八路軍的相關政策不打折扣的推廣到各村,逐步打造一個軍民一體的抗日根據地。
青龍鎮上有常住人口3千餘人,這是一個建在陘道上的小鎮,沒有鐵路,只有一條通往陽城的官道穿鎮而過。
之所以能聚集人口成鎮,一方面是陘道在青龍鎮段最開闊,南北有數百米寬,東西長約五公里;
地勢相對平坦,擁有大量可耕種土地,另外還有一條西東走向的河流。
鎮上依然以小農經濟為主,沒有現代工業,只有一些小作坊和商鋪,另外還有一所學校;
因為連線陽城和安順城,過往的客商比較多,鎮上的商鋪就有了存活下去的條件。
太行山陘道眾多,最著名的自然是太行八陘,青龍鎮所處的只是一條不出名的小陘道,兩側的山地內散落著大大小小几十個村莊。
現在這些村莊全部成了三連的根據地,但對於人口更加集中的青龍鎮,三連並沒有過多的涉及,原因就是三連還沒有完全控制小鎮的實力;
一旦鬼子來掃蕩,他們就會撤到大山裡去,為了不給小鎮居民帶去災害,沈振華和朱日東商量過後決定暫時只駐軍,不深入發展。
民兵訓練推廣到全鎮後,裝備不足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現在三連的裝備除了滿足主力部隊使用以外,大約還有500多支步槍富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