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臨危登基:唐肅宗李亨面臨的挑戰(上)(第4/4頁)
章節報錯
定局勢的必要措施,所以當天他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報告這一訊息。
討伐叛軍收復長安
作為新帝,唐肅宗即位之後立即著手重組軍隊,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應對危機,從而開啟了他致力於恢復國家秩序的統治時期。九月十七日,唐肅宗組織了一支由廣平王李豫和名將郭子儀率領的大軍,包括朔方軍、回紇和西域的援軍,共計約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向東討伐叛軍。
為了確保合作順利,李亨安排兒子廣平王李豫與回紇太子葉護結為兄弟,增強了雙方的信任。官軍進展順利,在長安西邊的香積寺北面大敗叛軍,斬敵六萬餘人,迫使叛將張通儒棄城逃走,成功收復了長安。
按照之前的約定,回紇軍有權在攻克長安後進行搶掠。然而,廣平王李豫勸說回紇葉護太子暫時不要搶掠,以免影響後續對洛陽的進攻。葉護太子被廣平王的智慧和遠見所打動,同意推遲搶掠行動,轉而全力支援東進。
子強於父
百姓和士兵們看到廣平王李豫時都激動不已,紛紛向他致敬,稱讚他是漢人和胡人的共同主人。肅宗得知此事後也十分欣慰,稱讚廣平王的表現超過了自己。隨後,廣平王李豫整軍進入長安,安撫百姓三天後,繼續率軍東進,準備收復洛陽。
同時,他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負責鎮守長安。唐軍與回紇盟軍聯手擊敗了叛亂的部隊。叛軍將領嚴莊和張通儒等人放棄了陝郡並逃走,而廣平王李豫與將軍郭子儀則順利進入了陝城。僕固懷恩帶領士兵分頭追捕逃跑的叛軍。
嚴莊首先抵達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戰敗的訊息。得知訊息後,安慶緒帶著他的部下逃離洛陽。回紇軍隊進入洛陽,控制了財庫,並在城中進行了三天的掠奪。為了制止這種行為,城中民眾提供了大量的絲綢給回紇人,這才停止了他們的劫掠行為。
決策失誤錯失良機
至德二年(757年),安慶緒謀害了其父安祿山,篡奪了叛軍的領導權。此時,唐肅宗面臨著一個絕佳的反擊機會。謀士李泌建議趁機攻擊叛軍的老巢,一舉消滅敵人。然而,唐肅宗並未採納這一建議,從而錯失了一次重要的戰略機會。如果當時能夠果斷行動,或許可以加速平定安史之亂,減少國家和人民的苦難。
相州之戰後郭子儀被解職
到了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之亂中的叛軍與唐朝軍隊在相州(今河南安陽)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這場戰役本應是唐軍收復失地、打擊叛軍的重要契機,但由於唐肅宗的不當決策,最終以慘敗告終。
唐肅宗擔心武將權力過大,不願意設立一位統一指揮的元帥來統領軍隊。相反,他派遣了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前去監督軍隊。這種安排不僅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還導致了指揮上的混亂。果然,唐軍在這場戰役中遭遇慘敗,損失慘重。
戰後,魚朝恩為了推卸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有能力的將領郭子儀。儘管郭子儀在平定叛亂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唐肅宗卻聽信了魚朝恩的讒言,最終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這一決定不僅削弱了唐軍的實力,也打擊了其他將領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劇了朝廷內部的信任危機。
對唐肅宗決策的反思
唐肅宗在至德二年和乾元二年的這些決策失誤,深刻反映了他在應對複雜局勢時的猶豫不決和對權力分配的過度謹慎。雖然他的初衷是為了防止武將勢力坐大,但這些決定實際上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延誤了平定叛亂的程序。同時,他對宦官魚朝恩的過度信任,以及輕信讒言解除郭子儀兵權的做法,顯示了他在用人上的失誤,也暴露了宮廷政治的複雜性和險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