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宦官直接向政府各部門及地方索要財物,這種行為被稱為“宣索”。為了迎合皇帝的慾望,各地節度使巧立名目,以“月進”、“日進”等形式對百姓進行額外剝削,每年進奉的錢財高達五十萬緡,給民眾帶來了沉重負擔。

此外,宮廷所需日用品的傳統採購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按照舊制,這些物品由官府負責從民間採購。然而到了貞元末年(805年左右),這項任務被轉交給宦官處理。朝廷經常派出數百名宦官在城市繁華地段活動,他們被稱為“白望”。這些宦官不僅攜帶正式檔案或憑證,見到所需物品便以“宮市”的名義低價強購,甚至要求貨主免費送貨上門,並勒索所謂的“門戶錢”和“腳價錢”。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一名農夫進城售賣柴火時遇到宦官以“宮市”名義取走貨物,僅支付了少量絹布作為報酬,還要求農夫無償提供運輸服務。當農夫表示家中老小依賴這筆收入生活,拒絕接受如此不公平交易時,竟遭到宦官毆打。儘管事件上報後,唐德宗罷黜了涉事宦官,並賜予農夫十匹絹作為補償,但“宮市”制度依舊如故,繼續損害普通民眾的利益。這一系列聚斂政策反映了唐代中期財政危機下統治者與宦官階層對資源的過度榨取,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雖然有零星的改正措施,但整體制度並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猜忌大臣與朝廷人事的頻繁變動

這一時期,唐德宗李適朝廷上的人事變動頻繁,尤其是宰相的更替,反映出他對高階官員的不完全信任。儘管偶爾能呈現出令人鼓舞的新氣象,但這些改革舉措往往曇花一現,無法持續。這種猜忌和不穩定的人事安排,削弱了政府的有效性和連續性,影響了國家治理的效果。

人事紛爭與政策波動

雖然唐德宗懷有宏圖壯志,意圖透過一系列改革措施來挽救國家,但頻繁的人事變動和猜忌使得這些努力難以持久。

1. 宰相更替頻繁:對宰相的選擇和任免極為謹慎,常常因懷疑或不滿而迅速更換。例如,劉從一、盧杞等人先後擔任宰相,但任職時間都不長,導致政策缺乏連貫性。

2. 政治氛圍緊張:由於李適對大臣的猜忌,朝廷內部的政治氛圍變得異常緊張。大臣們不得不小心翼翼,避免觸怒皇帝,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發揮空間,也影響了政策執行的效率。

3. 改革舉措短暫:儘管李適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削藩、整頓財政等,但由於人事變動頻繁,這些改革往往未能得到充分實施,最終半途而廢。這種不穩定性削弱了政府的有效性,也使國家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4. 士氣低落:頻繁的人事變動和猜忌導致官員士氣低落,許多人不敢大膽提出建議或進行創新,生怕得罪皇帝而遭貶謫。這種保守的態度阻礙了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唐德宗的猜忌和不穩定的人事安排,不僅削弱了政府的有效性和連續性,還影響了國家治理的整體效果。儘管德宗懷有救國興邦的理想,但這種不信任和頻繁變動使得許多改革措施無法持續,政策缺乏連貫性,導致國家在動盪中難以恢復元氣。這種局面反映了德宗在用人上的侷限性和複雜的政治環境。他試圖透過嚴格控制人事來確保權力集中,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穩定和信任的重要性。頻繁的人事變動不僅削弱了政府的執行力,也損害了官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最終影響了國家的整體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