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推行了一項極具爭議性的政策,即大量任命缺乏漢文化背景的少數民族將領擔任邊疆的重要職務。這一舉措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出將入相”晉升路徑,賦予了這些外族將領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而且深刻改變了唐朝的軍事結構與邊防格局。在這種政策下,唐朝開始重用如高仙芝、哥舒翰和安祿山等外族將領來鎮守邊關。起初,這些將領確實在邊境防禦中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但隨著他們逐漸積累了足夠的實力和自主性之後,最終成為了動搖大唐政權穩定的關鍵因素。李林甫的這項決策,雖然在短期內看似鞏固了邊疆的安全,但從長遠來看,卻為唐朝埋下了不安定的種子,從而也揭示了當時這一決策的短視與風險。

與此同時,宮廷中的宦官勢力也迅速膨脹起來,其中高力士尤為突出,他幾乎成為了皇帝身邊不可或缺的人物。高力士憑藉著皇帝對他的寵信,權勢一天天增大,幾乎無人能及。這些宦官們利用皇帝的信任,肆意干預朝政,結黨營私,導致了朝廷內部混亂不堪,政治環境也日益惡化。

在軍事方面,唐朝經過了多年的戰爭,傳統的府兵制度已經難以維持,最終逐漸瓦解。為了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朝廷開始實行募兵制,招募志願士兵來補充軍隊。儘管禁軍的規模不斷擴大,其戰鬥力卻沒有顯著的提升,新招募計程車兵訓練和紀律都不如從前的府兵,使得軍隊的整體實力大打折扣。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繁榮的帝國不僅在政治上出現了嚴重的內耗,在軍事上也即將面臨著新的挑戰。但是唐玄宗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依舊沉浸在自己的享樂世界中,並且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毫無一點準備。

為了有效管理廣闊的邊疆地區,唐玄宗在公元722年決定設立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最初,這些節度使的任務是負責邊境的軍事防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手中的權力逐漸擴大,不僅掌握了軍隊指揮權,還開始管理起了地方的民政和財政事務。於是,節度使們的權力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擁兵自重,勢力不斷膨脹,最終變得難以控制,如同脫韁的野馬。這些節度使的崛起,就此逐漸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成為了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隱患。他們各自為政,有時甚至不聽從朝廷的命令,這不僅削弱了中央的權威,也為後來的動盪埋下了種子。唐玄宗當初設立節度使的初衷是為了加強邊防,但他也未曾料到,這一舉措最終竟然會演變成了威脅帝國穩定的因素之一。

在對外事務上,他非常重視面子和國家的威望。這種心態也影響到了鎮守邊疆的將領們,他們常常為了追求個人榮譽和功績,主動發起對外戰爭。這些將領希望透過立下顯赫戰功來獲得朝廷的認可、封賞和晉升。當時,唐朝正與吐蕃以及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激烈爭奪西域和中亞地區的控制權。這些地區不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是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關鍵通道。因此,邊疆將領們積極參與這些對抗,希望透過每一次的勝利為自己的仕途增添光彩。

然而,這種為了個人榮耀而發動戰爭的做法,雖然有時確實帶來了軍事上的勝利,但也給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並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衝突和資源浪費。長期來看,這對唐朝的整體穩定和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公元751年的怛羅斯戰役,是這一系列衝突中最關鍵也最激烈的一場戰鬥。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希望在這片土地上決定勝負。這場戰役不僅是一場軍事對抗,更是一次對唐朝未來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在激烈的戰鬥中,唐朝的大將高仙芝身先士卒,帶領士兵們奮勇作戰。他手持長槍,勇敢地衝在前線,彷彿一位無畏的戰神。

戰場上喊殺聲震耳欲聾,箭矢如雨般落下,但高仙芝依然堅定果敢的向前衝,毫不退縮。儘管高仙芝和他的軍隊拼盡了全力,但他們最終還是難以抵擋阿拔斯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