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宣宗李忱:仁慈寬厚的君主(上)(第2/4頁)
章節報錯
顯得格外輕視,對待他並不十分尊重。
登基稱帝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一日,隨著唐武宗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宦官馬元贄等人權衡再三後決定,擁立平日裡低調內斂、不顯鋒芒的皇叔李怡為新的君主。他們認為這位皇十三子將是一個較為容易掌控的人物,因此授予他“勾當軍國政事”的重任,併為其更名李忱,正式確立為皇位繼承人。當唐宣宗李忱開始監國時,他以莊重而哀傷的態度接見臣僚,處理國家大事時展現出令人驚訝的果斷與智慧。朝野上下第一次見識到了這位深藏不露的帝王之才,意識到這位新皇並非如過去所見那般簡單。同年三月二十一日,隨著武宗的離開,李忱正式登基為帝,成為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這一年他三十七歲。
宣宗的即位不僅標誌著一個新政治時代的開啟,也預示著他將以不同於以往的形象領導國家,展現其作為明君的潛力和能力。唐宣宗統治初期便贏得了廣泛的信任和支援,為他後續的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中始末
宣宗是一位深受《貞觀政要》影響的君主,其在位期間勤勉治國、孜孜求治,致力於解決中唐以來遺留的社會問題。即位以後,先是貶謫了權臣李德裕,從而結束了長期困擾朝廷的牛李黨爭;接著採取積極的措施抑制宦官勢力的過度膨脹;並對不法權貴和外戚勢力進行了嚴厲的打擊。對於那些在甘露之變中受害的官員(除鄭注、李訓之外),全部予以昭雪,恢復名譽。
李忱厲行節儉,減輕百姓負擔,降低賦稅,並注重選拔賢才,為國家治理注入新的活力。他的政策使得國家逐漸從安史之亂後的衰敗中復甦,收復了大量被吐蕃佔領的土地,擊敗了多個邊疆民族如回鶻、党項和奚人,增強了國家的安全與穩定。這些舉措不僅讓唐朝的國勢有所回升,也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因此這一時期被稱為“大中之治”,更是被譽為類似漢文帝時期的“文景之治”和唐太宗時代的“貞觀之治”。
然而,也有評論指出李忱雖精於聽斷,卻過於苛察而缺乏仁恩,這可能影響了他對更大格局的把握。儘管他在位期間憂心國事,不曾懈怠,但天下仍頻遭水旱災害。而且自大中十二年(858年)起,由於地方將帥管理失當,各藩鎮相繼發生叛亂事件,例如宣州、湖南、廣州和江西等地的都將驅逐了當地的觀察使或節度使。面對這些挑戰,李忱迅速任命崔鉉、溫璋、蔡襲、李承勳和韋宙等能幹的大臣分別前往各地平息動亂,最終成功地控制住了局面。
為政舉措
唐宣宗李忱即位後,以其對《貞觀政要》的深刻理解和崇敬為指導,努力效仿唐太宗治國理政。他將“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把《貞觀政要》書於屏風之上,時常以莊重的態度拜讀,以此激勵自己明察秋毫、公正無私地處理國家大事。
加強皇權與整肅吏治
即位之初,宣宗迅速清了武宗朝的重臣李德裕,並大舉起用了牛黨成員,從而結束了長期的牛李黨爭。宣宗還對前朝晉升高官過濫的現象進行了改革,嚴格控制高官人數,珍惜紫、緋官服的授予,確保官員晉升基於實際政績而非私人關係或時間長短。特別是對於地方最高長官刺史的選擇,堅持親自面試,以確保這些“父母官”的能力與品德符合他的期望,進而維護民心穩定。
嚴明法度
儘管唐宣宗李忱為人寬厚仁愛,但他執法如山,堅決禁止身邊的人干預朝政。他曾明確表示:“無論是誰,只要違犯了朕的法律,即便是我的子弟,也不會得到寬赦。”
這種嚴格執法的態度在他處理優人祝漢貞和樂工羅程的事情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祝漢貞以滑稽幽默著稱,深得皇帝寵信,但當他在言談中觸及政事時,李忱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