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來自張九齡年幼時在石頭塘讀書的經歷。

超凡天賦

每年的中秋佳節,詠月的佳句總會在具有中華文化情結的人士心中泛起波瀾。而唐代名相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遠》),正是詠月的千古名句,張九齡,自幼天資聰慧,才智過人,五六歲便能吟詩作對,一時人稱神童。七歲那年春天,張九齡隨家人遊寶林寺。寶林寺是名剎,香火鼎盛,風景秀麗,遊客如雲。張九齡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報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員進香朝拜。殿前香客趕忙迴避。張九齡把進寺前折的桃花藏於袖中,若無其事地看著太守隨從擺弄供品,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太守見九齡活潑天真十分可愛,想試試他的才氣如何。便問:“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個對子,若對上,就給你供果吃。”張九齡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見九齡袖藏桃花,就出了個上聯“白面書生袖裡暗藏春色”。

張九齡介面應道:“黃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這小孩真是個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對“一位童子,攀龍攀鳳攀丹桂”,張九齡猛一抬頭,正對面前三尊大佛像,觸景生情,便應“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太守與隨從無不驚歎:此子日後定非等閒之輩。

張九齡拿著太守賞給的供果去後面玩,被一和尚看見,以為他偷吃供果。張九齡說是太守賞賜的,和尚不信,問道:

“憑什麼說太守給你的?”張九齡訴說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讓張九齡說太守出的對子。張九齡念出太守上聯,和尚又問:

“那你又是怎應對的。”張九齡靈機一動,便說,我對的下聯是:“滿寺和尚,偷豬偷狗偷青菜。”和尚一聽下聯,心頭一驚,便拔腳要追太守去說個明白。

動天墨硯

張九齡家住縣城保安裡,小時候在大鑒寺讀書。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長,墨硯有湯盆般大。有一回,墨硯被一隻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氣憤,把老鼠捉來釘在木板上,並寫上:“張九齡,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寧。”然後把木板放於江中,說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順流南下,卻是逆水北上。剎時,只聞鑼鼓聲在江中響起,又見木板去處旌旗飄飄,好象兵馬在押鼠上京。

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乾裂,禾苗枯萎。人們從早到晚都去大鑒寺求雨。張九齡目睹慘狀,倍感難受,問求雨的人:“你們這樣就能求得到雨嗎?”求雨人說:“求得多了,老天爺就會感動。”張九齡聽後仍說,老天爺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見這個小孩說個不停,不耐煩地說:“有本事你降些雨來。”

張九齡一聽這話,不聲不響地將他的墨硯放在地上,兩手捧著墨磨了起來。求雨人奇怪,問他要幹什麼。張九齡說:“我要寫狀子告老天爺。”大家以為小孩說氣話,不作理會。誰知,墨硯裡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來越黑,待把一整條墨磨完,天空已烏雲密佈,電閃雷鳴。這時,九齡猛然拿起墨硯往天上一潑,只聽嘩啦一聲,那盤墨水即化作傾盆大雨落了下來。全城的人都從家裡跑出來,讓雨水淋個痛快。打這時候起,張九齡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