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作為亞獻,這也顯示了她對睿宗態度的冷淡。

693年,因為拒絕了武則天寵婢韋團兒的引誘,唐睿宗遭到了誣告,說他的妃子們使用巫術詛咒武則天。結果兩位妃子被秘密處決。睿宗非但不敢提及此事,還在武則天面前表現得若無其事。雖然韋團兒後來因企圖加害睿宗而被處理掉了,但睿宗還是失去了接見官員的權利。之後,他再次被誣告謀反,武則天指派酷吏來俊臣調查此案。一位名叫安金藏的樂工剖腹自證清白,武則天因此不再懷疑唐睿宗,並停止了這次調查,使睿宗免遭不測。

安國相王

698年,在大臣狄仁傑和王方慶的勸說下,武則天決定將政權逐漸歸還給李氏家族。於是派人接回了被流放的廬陵王李顯,並準備重新立他為皇太子。唐睿宗為了避免與兄長爭位,多次以生病為理由不去上朝,並請求讓儲君之位給李顯。同年10月,武則天正式恢復了李顯的皇太子地位。

次年,即699年,睿宗被重新封為了相王,名字也從“武輪”改回“李旦”。他還擔任了太子右衛帥,又遙領安北大都護。為了緩和李氏與武氏之間的緊張關係,武則天組織了一次兩族子弟的盟誓儀式,唐睿宗作為李氏代表之一參與其中。

701年,面對突厥的入侵,唐睿宗被任命為名義上的天兵道元帥,但實際上並未親自出徵。突厥退兵後,他擔任了左右羽林衛大將軍。702年,當突厥再次進犯幷州時,唐睿宗被任命為幷州牧及安北道行軍元帥,後來又轉任雍州牧。

到了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禪位給唐中宗李顯。在這個過程中,唐睿宗負責指揮南衙禁軍,幫助抓捕了張易之、張昌宗等武則天的親信。因此,他被授予太尉職位,併成為宰相級別的官員,得到了“安國相王”的稱號。但不久後睿宗就辭去了這些高階職務。唐中宗李顯曾有意立弟弟為皇太子,但唐睿宗婉拒了他這一提議。

政變登基

710年7月3日,唐中宗去世後,韋皇后立李重茂為新皇帝,並以皇太后身份攝政,意圖效仿武則天篡奪政權。她迅速控制了禁軍和朝廷的各部門,準備清除異己。

作為前皇帝的叔父,唐睿宗被任命為太尉,與太平公主一起成為韋皇后奪權的主要障礙。韋皇后及其黨羽計劃除掉他們,但睿宗之子李隆基在京師秘密招攬人才,與太平公主密謀推翻韋皇后。

兵部侍郎崔日用原本是韋皇后一黨,但擔心受到牽連,將韋皇后的陰謀告知了李隆基。7月21日,李隆基在禁軍將領葛福順、李仙鳧等人的支援下,發動政變,成功除掉了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主要黨羽,並迎父親唐睿宗入宮輔佐少帝李重茂。

唐睿宗攜李重茂登上安福門安撫民眾。隨著局勢的穩定,李隆基掌握了禁軍的控制權,李重茂被迫讓位給了叔父。儘管唐睿宗起初拒絕,但在李隆基和其他親信的勸說下,唐睿宗最終接受了皇位,於7月25日這一天,在太極殿第二次登基為帝,並且改元景雲,恢復李重茂為溫王。

對於太子之位的選擇

在睿宗看來,嫡長子李成器和有功之臣李隆基都有資格繼承儲君之位。李成器主動辭讓,認為國家危急時應優先考慮有功之人,加上政變功臣們的支援,睿宗皇帝最終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內禪退位

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其政治影響力逐漸增強,當下成為了太平公主幹預朝政的主要障礙。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勢,太平公主試圖更換太子,她在朝野中散佈流言,質疑李隆基作為非嫡長子的太子資格。

但這些流言因為唐睿宗的公開宣諭而未能得逞。太平公主還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耳目,密切監視他的行動,並與大臣如竇懷貞結成同盟,密謀對付李隆基。隨著時間推移,她與李隆基之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