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年)十月決定廢黜王皇后,並在十一月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標誌著皇后位置的更替。隨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因反對立後而遭到貶謫,為武則天的權力上升鋪平了道路。

移駕東都

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李治下令重建洛陽紫微宮內的乾元殿與應天門,這些工程在次年完成。657年正月庚寅日,李治移駕至新修繕的洛陽,並頒佈《建東都詔》,頌揚洛陽地理位置優越,能夠有效地連線四方賦貢、促進風雨同舟的國際交流,強調其作為政治中心的重要性。

貶重臣獲得更大自主權

因此,他正式將洛陽宮改稱為東都,洛州的官吏編制等同於京師雍州,從而確立了唐朝兩京制的格局。隨著東都的建立,顯慶三年(658年),前朝重臣褚遂良在流放地愛州去世;而到了顯慶四年(659年)七月,長孫無忌在黔州被逼自盡。長孫無忌的倒臺牽連了許多關隴集團的老臣,削弱了保守勢力對皇權的制約。自此以後,唐高宗在政治決策上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朝廷內外形成了一種避免進諫的氛圍,長達二十年間鮮有人敢於直言批評。

對異族寬宏大量

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日,邢國公蘇定方成功平定了百濟叛亂後,將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及其太子隆等五十八名俘虜獻至東都洛陽的紫微城南門——則天門。

面對這些戰俘,唐高宗進行了責問,之後下詔將其釋放,展現了他對邊疆事務的掌控力和對異族的寬宏大量。這一系列事件不僅反映了唐高宗時期政治格局的變化,也體現了他在處理國內外事務上的強硬與靈活並用的策略。

廢后深層原因

唐高宗李治決定廢黜王皇后並立武則天為後,這一決策的影響遠超出了宮廷內部的家務事範疇。褚遂良等士族官僚堅決反對的主要理由在於,王皇后出身於顯赫的世家大族,且是先帝李世民親自選定的,輕易廢后被視為違背了先帝的遺願。他們認為,如果要更換皇后,也應該從名門望族中挑選,而不是出身相對低微的武氏。

這種對皇后出身的關注,反映了當時士族官僚與庶族官僚之間的深刻矛盾。自南北朝後期以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傳統計程車族地主勢力逐漸衰退,而新興的庶族地主勢力正在崛起。這種社會變遷影響到了朝廷的政治格局。唐高宗敢於冒“違先帝之命”的風險,打破士族勢力的束縛,直接掌控政權,體現了他不願被既有勢力擺佈的決心和勇氣。這不僅是個人膽識的表現,也反映出他作為統治者獨立決策的能力。一個昏庸懦弱的皇帝很難具備這樣的魄力和行動力。透過這次改換皇后,唐高宗不僅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基礎,也為後來政治改革鋪平了道路,顯示了他在面對傳統勢力時的果敢和決斷。

權力的移交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李治首次感到風眩頭重,視力受到影響,難以有效處理日常政務。面對百官的奏報,李治開始將部分決策權交由皇后武則天負責。武則天不僅聰明機敏,而且對文史有著廣泛的瞭解,她處理政務的能力得到了李治的高度認可。因此,從這個時候起,李治逐漸將更多的政事委託給武則天處理。

隨著權力的逐步轉移,武則天在朝廷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加,幾乎與皇帝平起平坐。她的決斷力和治理能力不僅贏得了唐高宗李治的信任,也為她在朝堂內外樹立了威信。這一時期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重要轉折點,為她日後進一步掌握政權奠定了基礎。

二聖臨朝

武則天為了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權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她積極排除異己,清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另一方面,她組織力量,培植私人勢力,為自己的掌權做準備。隨著她在政局中影響力的逐漸增強,李治對她的主導地位感到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