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這些礦工擰成一股繩,對付起來要麻煩許多。

朱厚燳要的是儘快見到效益,而不是與這些礦主還要玩一段時間的勾心鬥角。

果然礦主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是小礦主們願意帶著手下的礦工加入太子殿下的麾下,另一個派是幾個大礦主要求採用第一種方式,他們自己負責採礦售賣,每開採百斤石炭納稅十文。

朱厚燳毫不猶豫就與這些人簽訂了契約,接下來就是按照朱厚燳的規劃進行擴張生產,一批人員從西山的孔道進入宣大招募流民來西山開採石炭,月給銀子一兩,一日管兩頓飯。

這個條件吸引了大量的失地百姓前往西山採礦,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各個屬於朱厚燳的礦洞就已經滿編。

大量的石炭開採出來,一車車的送到京城,而京城的馬三九也開始在朱厚燳的扶持下建起了一個生產蜂窩煤爐和生產蜂窩煤的作坊。

一番推廣之下,老百姓便徹底的喜歡上了這種又省石炭,又能保證火一直不滅的爐子。到了冬天有這麼個爐子使用,一天到晚都不缺熱水。

對於老百姓來說,一口熱水那是能讓百姓感受到溫暖的力量。

第一批用上蜂窩煤爐的就包括了在崇文門外擺茶攤的劉良父女,劉良在馬三九帶著爐子向他推銷的時候,立刻就看出了這個爐子以及蜂窩煤的好處。

果斷地將柴灶替換成了蜂窩煤爐,單是這一項改變,就讓劉良父女省下了不少的柴錢。

蜂窩煤的風靡讓馬三九猝不及防,他的小作坊很快就跟不上銷售的速度,不得不繼續對作坊進行擴張,甚至連一些有錢人家也發現了這蜂窩煤的好處,也開始了使用蜂窩煤燒水做飯。

蜂窩煤爐與蜂窩煤本就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只要有心人一琢磨就能學會,於是京城在短短的時間內又開了好幾家蜂窩煤廠。

這讓京城石炭的銷量呈幾何速度增長,西山開採的石炭開始供不應求,然而那幾家覺得不划算的礦主卻有苦難言。

不是他們的石炭賣不出去,而是朱厚燳將石炭的價格定在了一個讓他們難以盈利的水平上,等於是挖出來的石炭除了交稅之外還要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