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談心(第2/3頁)
章節報錯
、屯軍。在北魏時期,開始在漠南設定六鎮,此為軍鎮的開端。
唐朝也繼承了軍鎮制度。唐朝為了適應邊防需求,於684年開始在軍鎮設立節度使,由統領當地軍隊的都督兼任。
唐朝前期,軍鎮的軍隊主要由府兵構成,而將帥則是臨時任命。
但是這種制度的機動性較差,在動員、訓練的過程就浪費了大量時間,不利於抵抗遊牧民族的突然襲擊。
從677年開始,武則天開始招募軍隊駐紮河西走廊,西域,這些軍隊是長期駐紮,而將領也是長期不變。
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對付突厥和吐蕃,所以被繼承下來。
邢承恩現在實行土地國有,耕地一人十畝很像均田制,軍制採用的是募兵制,和唐朝藩鎮很像,所以邢國舉才有些疑惑。
而且人家說的也是實話,國家實力強大人口自然會增長,均田制必然會不夠分,而且封建王朝很難抑制土地兼併,這個均田制度最終會因為地不夠分而走向消亡。
“族叔,您看咱大宋海貿之利比種田如何?”
“當然是海貿之利豐厚,人人都希望參與其中,只是海貿之利雖大但是風險也大,還是田產鋪子穩定啊!而且海貿這行當百姓很難參與進來,都是權貴在做。”
“田產的產出有農業合作社統一收購,不得私人買賣,而且糧食收購價格都是統一的,這利益能有多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二哥兒,如果別的地方糧價高,百姓肯定會去其他地方賣的,咱江浙百姓往金國密州賣米的少嗎?”
“這就需要咱們的海軍出動打擊走私了,而且這是需要海船才能辦成的事情,船廠可是在咱們手裡,島上的人去哪裡搞船?”
“這隻要有利益,人家還是會想辦法去做的,最關鍵的是朝廷海禁啊!”
“所以我要把大家引入海貿裡邊來啊,咱們有白糖,有鋼鐵,還有高度酒,這些可以開放大家加入,再有海貿收益,土地的那點收益可就看不上眼了,商業才是財富聚集地啊。”
唐朝不需要海禁,因為唐朝的民間工商業遠落後於官營工商業;從宋朝才開始出現海禁政策,但海禁不是禁止海貿,而是禁止民間私自海貿,官府想要壟斷海貿利潤。
邢承恩想要的是全民參與進來,這樣才能推動大航海。
“二哥兒想的長遠就好,可能是老朽跟不上二哥兒的思路了,不過商業確實是暴利啊,可是二哥兒不擔心商人做大不利於統治?自古都是重農抑商啊!”
“族叔,這個制度下最大的商人是我們自己啊,船是我們造的,物資是我們生產的,銷售是我們在做啊!稅收也是我們在繳納。”
邢承恩現在的模式是不健康的,以後需要分離的,可是現在還需要扶上馬送一程,要不然政府財政就是虧損。
“咱們的軍制採用募兵制,這是需要商業稅收來維持的,商業稅收才是我們未來的重心,農業稅保證糧食儲備安全就可以了,甚至要靠商業稅收補貼農業讓農業生產只有微利,這樣把人從土地解綁出來,成為工廠作坊裡的工人,沒人耕種土地再多也無用了。”
宋朝經濟發達,甚至遠超盛唐,宋朝人林勳在《本政書》中指出,宋二稅之數,視唐增至七倍。
宋朝疆域比唐朝小得多,歲入卻大很多,原因在哪?
就在於商貿發達!
宋朝不光外貿做得出色,內需也很強勁。
不信回頭再去找下《清明上河圖》,仔細看,運河繁忙,沿街商鋪鱗次櫛比、甚至已經出現了品牌連鎖等市場化概念。
宋朝的經濟相對於唐朝,經濟增長迅猛得多。
在盛世王朝生產關係佔絕對主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