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還建造了一座高大的“澳屋”,稱為“龍澳”,龍舟平時就停泊在裡面,不會受風吹日曬之害。

匠人們就管幹船塢叫大澳,很多造船大匠都知道怎麼建設幹船塢。

琉求岸邊土軟,本來不適合建幹船塢,可是有邢承恩開掛,張成決定建設幹船塢,這樣造船方便不說,修理起來也方便。

邢承恩現在需要大船來運送移民,造船的優先順序僅次於農業生產,其他方面都可以後延。

張成大匠已經知道了西式船利用蒸制塑型,在未冷卻的時候進行安裝龍骨和肋骨,宋代造船技術水平很高,許多東西只是點撥一下就能理解。

龍骨和肋骨安裝是蒸制塑型,安裝完成後在木材的應力影響下再次發生變形,工匠就需要再進行一些處理,一般是固定放置半年不動,木材的應力就會自然消除。

這一步也是影響戰艦建造耗時最久的,就算再簡化流程這一步也不能省,否則別說下水了,船體結構本身就會鬆動或者散架。

除非技術進步,鋼鐵構件取代木質構件,歷史上鐵肋木殼船出現後,工藝才開始改變。

應力消除後,就是鋪設船殼,韌體、支撐橫樑、甲板等工作,之後就可以下水測試,合格後才開始桅杆鎖具軟帆的安裝,最後一條船就完成。

,!

得承認造船是一項極具技術的工作,小到一根麻繩、一塊木塊,為應適大海都有嚴格工藝,更不論龍骨、船體外殼等等製造工藝。

有水泥建設幹船塢方便了很多,張成直接建了八個,這是經過計算的。

鋪設好龍骨和肋骨需要放置半年,需要六個幹船塢輪換鋪設,這樣造船人員不需要等待。

留兩個幹船塢修理和機動用,後邊造船的人員多了再考慮擴大。

玩紅警的都知道六個軍工廠比一個軍工廠出坦克快!

桅杆張成大匠設計出了鐵箍方案,這樣不需要找整根大料做,這樣造船能快許多,就算桅杆斷了也好維修。

王海等人也反映大飛在臺灣海峽穩定性要比千料大船好,張成最終決定直接建造六艘大飛,有現成的大飛在,造船人員們可以實物觀察,真需要的話邢承恩允許他們拆解研究。

雖說缺船,可是邢承恩也知道技術研究需要投入,這方面不能省也不能湊乎。

張成大匠已經有了安排,計劃先建造大飛,把人員先培訓出來,他只帶了一個匠營,透過建造大飛,先讓船匠們熟練建造工藝。

造船工程龐大,涉及事項繁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徒自然學的慢,有實物操作才能成為熟手。

熟悉之後,就可以放手以老帶新完成建造任務,這樣保證大船的建造後,張成準備抽調人手實驗性質的建造一艘飛剪船。

吃透飛剪船的技術之後,就可以批次建造飛剪船,剛開始可以小一些,以後再逐步加大噸位,完成飛剪船的列裝。

至於風帆戰列艦,那是之後造船人員大量培訓出來之後才考慮,那些大傢伙建造時間論年算的,現在根本無法滿足。

南宋造船富人出錢,窮人出力,販賣瓷器和絲綢,換回香料、藥材、木材、玉石、珍獸等等,只要回來,便可獲利十倍以上,如此合作,大家發財。

官府如當車之臂,根本攔不住,或者說官員也是利益鏈上的玩家,根本不想攔。

船工很難買到,邢承恩只能自己培訓,流民中一些人會成為學徒來船廠工作。

真正造一艘大船十個月就夠,前提是有工人,有物料儲備,有場地、有裝置。

所有準備過程可能需要兩年,甚至更久,比如造船木材需要陰乾十年甚至二十年。

鐵工作坊、索工作坊、漆工作坊、櫓工作坊、木工作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