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補全湯的調整過後的方子,送一份到李二家去。

這段時間諸事繁雜,他都把李峰這個病弱的孩子給忘了。

李峰又在那一堆在林大壯看起來上面寫了一些七拐八彎線條的紙張中翻找起來,不一會兒便找出了兩張,還認真地摺疊比劃著什麼。

林大壯隨意拿起幾張不同的紙,好奇地問李峰:“這些其他的符都是些什麼呀?”

李峰耐心地告訴他:“有些是求子的,有些是求財的,反正各種各樣的功效都有。”

林大壯聞言,心中不禁十分佩服這些道士的生意頭腦。怪不得這道館規模如此之大,而且香火還這般鼎盛,原來是有這麼多門道。

他又瞥見一旁還有一冊一冊擺放整齊的書籍,便隨意拿起一本翻看,只見上面都是李峰抄寫的經書之類的內容。

林大壯見竟有二十來本之多,不禁好奇地問道:“這些經書都是你一個人抄寫的嗎?抄這麼多經書是要送給香客嗎?”

他隨手翻看了幾本,大多數都是《太上救苦經》,是給枉死之人用的。

林大壯也是憑藉著從經書的名字到裡頭的內容大致判斷出來的。

“有些是送與香客的,有些是給葉大善人的。”李峰迴答道。

“葉大善人?葉連?”

林大壯今日第二次聽到這個名字,第一次是同徐大人他們處理公務的時候。

賦稅之事的線索從賀同知那裡就斷掉了。賀同知家中十分樸素,徐大人派去的人同府城官差藉著徭役之事探查賀同知家中時,什麼有價值的東西都沒有找到。

居然連徭役之事都沒有牽連上賀同知,因為他家中沒有搜出什麼貴重的財物,連貪汙受賄都算不上,只被判了個失職之罪,罰俸三年。

同時,探查的人還調查出,賀同知任縣令時只與葉大善人有來往,與那三家只是泛泛之交,從沒有去過幾家舉辦的宴會。

當然,葉連家中的情況不比賀同知,徐大人派了幾波人潛入葉連家中,卻都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線索就這麼斷在了這裡。

葉連經常組織金灣縣城裡大大小小的鄉紳富豪做善事,每一任金灣縣的縣令對他都是十分優待的。

就連徐大人剛上任時,知道有葉連這個人,都親自召見並且讚賞了一番。

李峰不知道林大壯為何聽到這個名字會如此驚訝,便解釋道:“葉大善人每年臘月都會在道館祈福,為天下無辜枉死的百姓做法事燒往生經。

道館還有一個葉大善人租賃下來的庫房,道館師兄弟們每日抄寫好的往生經都會送到那間庫房。

葉大善人會將其全部買下,做完法事後燒給枉死的百姓。”

李峰說得漫不經心,林大壯卻聽得心中猶如驚濤駭浪,不停地翻湧。

林大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問道:“每日都送去,一年下來得多少啊?”

“一千來冊吧,往生經抄寫不比其他,需要心無旁騖,而且抄寫的人需得有慧根,才有效果。”

林大壯聞言陷入了思索,看來這李峰對此道還是有幾分精通的。

“那你寫好的這些,什麼時候送去,我還沒有好好逛逛這道館,待會兒同你一起送去吧。”

林大壯的話語中雖然帶著詢問的語氣,卻是直接給出了決定。

李峰聞言點了點頭,隨即將要送去葉大善人庫房的經書整理好,打算待會兒送過去,然後再帶著大壯叔和兩個弟弟在道館裡好好逛逛,請他們品嚐一下道館真正的泉水。

師傅曾告訴他,這口泉水才是當初祖師爺看上的那一口,只是位置太偏僻了,道館的香客過去太過危險,所以才另外找了一口泉水,對外宣稱這是道館的松泉。

林大壯小心翼翼地抱著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