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年的拒絕,讓趙破奴很為難,也讓張騫有點尷尬。

他知道趙延年一直有主見,不隨便聽人勸。他沒有徵得趙延年的同意就推薦他,失禮在先,怨不得趙延年拒絕。

但他還是有些不理解。

這麼好的機會,趙延年為什麼要拒絕?

是因為平陵侯蘇建嗎?

李廣的名聲可比蘇建強太多了,就算是李椒,實力也不在蘇建之下。蘇建唯一的優勢是封了侯,可是李椒到了代郡,立功的機會很多,封侯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趙延年之前曾說老一代的名將思維相對保守,可李椒並非如此,他正當少壯,也願意接受新的觀念,正是趙延年理想的上官。

張騫忍不住說道:“趙君,李椒弱冠為郎,隨侍天子左右,與長平侯等熟稔,與平陵侯也不陌生。他和平陵侯蘇嘉是好友,往來甚多。你如果擔心平陵侯不快,大可不必。”

趙延年有點為難。

他知道張騫是一片好心,從客觀條件來說,李椒也的確很適合。

唯一的問題就是命不好。

偏偏這個理由又說不出口,他只是武術高手,不是相術高手。

就在他猶豫的時候,東方朔開了口。“子文,趙君有公務在身,還是應該先回朔方。李椒上任,必然要經過九原,或許還會去朔方與平陵侯見面。他如果真想延攬趙君,到時候再提也不遲。”

見東方朔開了口,張騫沒有再說什麼,轉而說起了其他事。

他今天不請自來,除了告知向李椒推薦趙延年二人的事,就是要說一些最新的訊息。

左內史公孫弘回來了,向天子彙報了此行的結果。他反對用兵西南,原因是開銷太大了。西南山高水長,運輸不便,而且易守難關,諸夷容易反覆,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征服的。

天子很不高興,命主父偃等人與他辯論,最後公孫弘讓步了。

他不再反對用兵北疆,只是建議天子收縮戰線,罷西南戰事,集中人力、物力,打擊匈奴。

趙延年很意外,幸福來得太快。

但是張騫立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雖說朝廷已經有意將征戰的重心轉向朔方,但短期內出兵的可能性仍然不大。

數萬大軍出塞,需要準備的物資極多,需要時間。

山東黃河決口,至今未能修復,不僅收不到賦稅,還要消耗大量物資救災。朝廷決定先堵住決口,恢復生產,之後才能考慮朔方的戰事。

總而言之,還要等等。

趙延年有些失望,卻又無可奈何。

雖然沒真正領過兵,卻也知道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沒有錢糧、物資,大軍是動不了的。幾十萬大軍無後勤作戰的故事,只能出現在演義裡,現實中根本不可能。

或許這不是壞事。

如果能利用好這幾年時間,他或許可以積累經驗和功勞,從普通一卒升遷到小軍官。

畢竟當的官越大,封侯的可能性越大。

普通一卒是很難封侯的。

說完了朝政大事,接下來就是閒聊了。

主要內容還是武藝。

東方朔說,他這幾天反覆思考趙延年的觀點,覺得劍作為戰場兵器,的確遇到了瓶頸。可是這未必是壞事,脫離了戰場這個特定環境,劍術反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以走另外一條路,真正成為劍道。

套用莊子的觀點,戰場上的劍是庶人劍,脫離了戰場的劍卻可以成為諸侯劍、天子劍,當然也可以成為神仙劍。

所謂神仙劍,就是人劍合一,練劍即練身,練身即練劍。

後面的話,趙破奴、僕朋就有點聽不懂了,張騫也是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