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世家的眼(第3/5頁)
章節報錯
的過錯,請陛下恕罪。”聲音低若蚊蠅,幾不可聞。
王皇后出生於聲名顯赫、權傾朝野的關隴大族,其家族歷經數代經營,在朝堂之上編織起了一張錯綜複雜且龐大無比的勢力之網。這張網猶如銅牆鐵壁一般堅不可摧,又似無形枷鎖牢牢地將唐高宗束縛其中,令他舉步維艱。
李治心裡十分清楚,自己身為一國之君,但每一個決策、每一項舉動都無時無刻不在那些強大勢力的嚴密監控與掌控之下。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迅速傳入他們耳中,並引發一連串的反應和干預。
在某一個寂靜無人的時刻,李治獨自呆坐在御書房內,愁眉不展地喃喃自語道:“舅父長孫無忌以及其他那幫人啊,總是喜歡對朕所處理的事務橫加干涉、指指點點。他們口口聲聲說是為了朕著想,可實際上呢?這種過度的插手只會讓朕感覺如墜深淵般壓抑窒息!彷彿朕根本就不是這天下的主人,而僅僅只是他們手中隨意擺弄的傀儡罷了。”說到此處,李治不禁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臉上滿是無奈與憤懣之色。
在莊嚴肅穆、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李治端坐在龍椅之中,目光時而落在下方那些侃侃而談的大臣們身上,時而又顯得有些遊離不定。此時的高宗,內心深處正默默地依賴著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眾顧命大臣。這些大臣皆是太宗皇帝生前委以重任之人,他們不僅對先帝忠心耿耿,而且對於如今新即位的高宗也是盡職盡責、盡心盡力。
只見長孫無忌身著華麗朝服,昂首闊步地走出佇列,向著李治躬身行禮後,便義正言辭地說道:“陛下啊,依臣之見,此事您應當如此這般處理,唯有那般去做方才妥當啊!”說罷,他抬起頭來,目光炯炯地注視著高宗,眼神之中滿是殷切與期盼。
李治微微頷首,表示已聽到長孫無忌所言,但他那略顯稚嫩的面龐上,此刻卻流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無奈之色。只聽他輕聲回應道:“朕知曉了,舅父大人。只是有時,朕亦希望能夠依照自身之意行事,而非處處都聽從他人之言吶……”話雖如此,可面對這位德高望重且權勢滔天的舅父,李治深知自己目前還無法完全擺脫其影響和束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李治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實際上卻並非那種雄才大略、英明睿智的君主。每當他坐在朝堂之上,面對那堆積如山的政務奏摺時,常常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湧上心頭。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就像是一張無形的大網,將他緊緊地束縛住,令他難以掙脫。
由於自身能力有限,李治在處理朝政事務的時候,往往不得不依賴於朝中那些經驗豐富、智慧過人的大臣們所提出的建議。對於每一個決策,每一項政策的推行,他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聽取大臣們的意見,並權衡其中的利弊得失。儘管如此,他仍然時常擔心自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給國家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然而,這樣的處境卻讓李治內心深處充滿了羞愧與自卑。作為天下共主,本應具備高瞻遠矚的眼光和果敢決斷的魄力,可如今卻只能像個學生一般,事事都要向他人請教。這種反差使得他在夜深人靜之時,常常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而另一邊,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眾大臣們,卻絲毫沒有察覺到李治內心的這些痛苦掙扎。他們看到的只是李治對他們的建議言聽計從,認為這是陛下謙遜好學、從善如流的表現。於是,他們紛紛稱讚李治道:“陛下真是明智啊!您能廣納賢臣之言,從善如流,無論是一言一行還是一思一念,皆無可挑剔,實乃我大唐之幸事!”殊不知,這番讚美之詞落在李治耳中,卻更像是一根根刺,深深地扎進了他那顆早已脆弱不堪的心。
在如此沉重的壓力之下,李治彷彿置身於一片漆黑且沒有出口的迷宮之中,心中的苦悶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