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周老爺子的這番試探,姜孟川井井有條的開口答道。

這點兒小問題,還是難不倒他的。

際時科舉考試,無非也就是此等申論題目。

若是他連這些都答不上來,還有什麼底氣來參加鄉試?

周老爺子眯眼一笑,點頭道:“說得好,確實同出一理。”

“不過,家中情緒為重,國中權謀為先,這兩者又如何平衡?”

姜孟川略作思忖,隨即立刻答道:“家中情感為重,是因為親情天然生髮,但治理同樣需有規矩,以德為先。”

“國中雖講權謀,但若無道義,謀再深亦難服眾。”

“治家與治國的平衡,歸結於‘正心’,正心則立正行。”

“只要能扶持好心中的那一杆秤,道理自在人心。”

“正心立正行……”

周老爺子輕聲重複,眼裡多了幾分讚許:“小小年紀,倒是有所見地。”

“那依孟川之見,何為賢臣?”

“這可是歷來考對策中的一大難題,答得不好,容易迂腐。”

“若際時科舉有出……”

周老爺子話音未落,便被姜孟川所打斷。

“賢臣有三,一為忠臣,忠於君而不阿諛。”

“二為義臣,遇事敢諫,不徇私情。”

“三為能臣,處事得宜,解民之困。”

“此三者,輔君以正道,安邦以民心,則為賢臣。”

姜孟川迅速開口答道,就如背書論據一般,不假思索。

“那若只有一個人呢?”

“只假如得其忠、不見其能,是否還能稱賢?”

周老爺子並不打算就這樣輕易的放過姜孟川,目光灼灼的開口問道。

對此姜孟川神色淡然,微微頷首開口說道:“忠者能力不足,則為尸位素餐。”

“能者不足義,則為私利之徒。”

“三者不可偏廢,皆是‘賢’之必需。”

隨著姜孟川一番話的落下,周老爺子一拍手笑道:“好!孟川此言,老夫甚是支援。”

“老夫再問你一題,治國之根本,何在?”

隨著周老爺子這話一出,就連姜孟川都沉默了片刻。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幾分狐疑,僅僅只是考察夫婿,當真用問的如此深入?

雖然心中有疑惑,但姜孟川仍舊是沉吟片刻,再次開口答道:“治國之根本,實於‘安民’。”

“水可載舟,亦覆舟,若得民心,國則如大廈之基,巍然不倒。”

”若失民心,則如沙中築塔,剎刻崩榻。”

“安民者,先修德,次理政。”

“政有德,則民心歸;政有法,則民無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