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林神星的兩顆衛星也加裝了鐳射炮臺,以配合戰艦打第一波的接觸戰。

經過再三的會議和推演,撤退路線也已經敲定:從內部核聚變反應爐車間向外打通了兩個直線通道,外面做出偽裝並加裝隱蔽炮臺,這就是最後時刻的逃生路線。做出兩個通道的原因,就是防備萬一被敵人發現後堵死通道,還有另一個可用。

上午十一點,侯瑞錚接到訊息:義神星守軍已經與贊比格列艦隊交上了火,到目前已經打了一個小時了,只知道戰況很激烈,具體的細節還沒有傳出。

算算時間,向林神星行進的贊比格列艦隊這幾天也該到了。侯瑞錚以前只在模擬軍演中指揮過大規模的太空艦隊攻防戰,實戰經驗卻是一點也沒有。不光他沒有,其實前面的彭定邊和陳炳瑞也都沒有,只是戰爭來了,責任也就來了,內心再虛,也得把擔子挑起來。

侯瑞錚有些焦躁,他迫切地想要知道義神星戰場的戰鬥細節,以為他揣摩那些贊比格列人的戰術提供參考。這次他總共帶來了五千多人,大都是由原海空軍的人組成,自己的任何一項決定,都直接關乎到他們的命運。

直到下午五點鐘以後,侯瑞錚才又收到訊息:義神星已經淪陷,全程總共打了四個多小時。贊比格列人採用的是艦隊主攻,地面部隊輔攻的戰術,結果就是歐洲艦隊的戰艦隻堅持了半個小時便損失慘重。而堅固的地面工事被贊比格列人的戰艦一頓猛攻,外圍防線崩潰,地面部隊興許是長了在歐羅巴星和蓋尼米得星的記性,只有少量六足機器人進入工事內部與守軍打巷戰,緩步推進。但是歐盟守軍已經喪失制空權,孤立無援,最後組織的突圍行動也是個被全部絞殺的結果。定時炸彈引爆了核聚變反應堆,也只有少量六足機器人陪葬。

戰後損失還在統計,初步資料是艦隊損失接近六成,包括兩艘驅逐艦和五艘護衛艦,指揮官彼得·高格勒險險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