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賣烤羊肉串的古麗(第1/2頁)
章節報錯
我對李佳說,看看吧,讀萬卷書,還要行千里路。如果不是這次來西北,你能想到一個村子的名字都包含這麼深刻的含義嗎。
歷史上的吐魯番地區和西北其他地區差別不大,都是一片荒漠,缺乏水源、寸草不生。
我們偉大的先民們,利用山麓、沖積扇形邊緣地帶,利用地勢的高低擷取地下水源,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的結構,大致上由地下橫向渠道、豎井、地面渠道、和小型蓄水池(澇壩)組成。
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在春、夏季節大量積雪融化流下山谷,匯入戈壁灘地下。歷史上的先民們利用山體的坡度,巧妙地、開創性地發明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深埋於地下,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流失,流量穩定,保證自流灌溉。讓這一帶荒無人煙的荒漠地區變成草原肥美、土壤肥沃、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幸福之都。
坎兒井不知道最先是誰發明的,西漢漢武大帝劉徹為了抗擊匈奴,從內地移民充實邊防、修渠屯田,大力開發了當時處於荒蕪的西北地區,修建了僅次於關中平原的大型水利重點地區。
《漢書·西域傳》記載,宣帝時就有關於坎兒井的記錄: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湧出,在白龍堆東土山下。
可以看出這處坎兒井工程有六個豎井,井下通渠引水,顯然是漢代修築的坎兒井。
資料記載,現存的坎兒井大多是清朝初期以來為了大力開發西北而修建。目前共有坎兒井1700多條,總流經里程5000多公里,到現在仍然可以正常使用,澆灌著面積達50多萬畝大片的綠洲良田,對當地農業生產和滿足居民生活用水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吐魯番地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年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酷熱少雨,稱為中國“幹極”。按道理這裡是屬於極度不適宜居住地帶。
因為先民發明的坎兒井,有效地灌溉了吐魯番盆地多達數十萬畝的區域良田,大量種植糧食、油料、棉花、葡萄、瓜果、蔬菜,孕育著盆地各族人民,使沙漠變成綠洲。
美女老闆娘引我們到她後面的院子裡,掀開一塊厚厚的木板,露出一個蓄滿水的水池,聽著“嘩嘩”的流水聲,她指向院子外面,這些水就是從遠處比較高的地方,透過地下暗渠流過來的,村子裡每戶人家在自己院子裡修建好蓄水池,利用水位高低的落差,從渠裡引水流進院子,需要用水時直接取來就行了。
至於為什麼要修建蓄水池,她解釋這些水是高山冰雪融化滲進戈壁灘地下,再流向水平較低的位置,不可能一年到頭總是一定的流量,蓄水池可以解決坎兒井沒有水時候,仍然能保證居民有水可用。
說著,老闆娘扭開牆根的水龍頭,隨著水“嘩嘩”的流出來,聽到電機啟動的“嗡嗡”的聲音。
三孩子伸出手,接著水龍頭裡流出來的水,有點興奮的洗手洗臉,感覺“有點涼”。
美女老闆娘介紹,現在都通了電,在蓄水池裡放一個潛水泵,需要用水的地方接上水龍頭,這邊開啟,潛水泵自動執行,像自來水一樣方便。
我問:“我們吃飯用的水也是這種水嗎?”
老闆娘肯定的回答,“是的”。
政府大力推廣給每個村子都通了自來水管道,或許是因為祖祖輩輩吃慣了這種坎兒井水的緣故,大家對自來水的口感不適應,還是更願意吃這種天然的高山冰雪融化、又經過地下自然過濾的坎兒井水。
她指向遠處,她們村子位於這一條坎兒井的最終端,也是最低的地方。水往低處流,當這一條坎兒井流經過的上游、中游的村子,因為水源缺乏都沒有水的時候,最下游的“英阿瓦提村”還可以使用源源不斷的坎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