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經過永城老城,我告訴李佳快到家了,以前上學時學校旁邊有一家叫做“太和羊肉板面”的麵館,味道不錯。

李佳回答爺爺帶他在新城吃過,覺得挺好吃的。

憑著印象,七拐八拐到了位於北關的母校----老一高。給看大門的大爺上了煙,說進去找人,帶著李佳順利進入一高校園轉了一圈。

有幾棟三層樓房竟然還是十多年前我上學時的模樣,大樹掩映下、房簷的琉璃瓦已經破敗、牆體剝落,彷彿一位遲暮的美人、流露出一股滄桑的感覺,靜靜的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落寞,又像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歲月流逝沉澱下來的文化底蘊。

我指著曾經待過三年的教室,囑咐李佳一定要努力好好學習,以後能進入這所永城最好的高中,才有希望順利考上不錯的大學。

沒想到學校旁邊的那家板麵館竟然還在,老闆換成了兒子。06年時候五塊錢一份,羊蹄兩塊,滷雞蛋五毛錢,我要了兩份板面、五隻羊蹄、兩個雞蛋。

名不見經傳的街頭小吃,依然回味無窮、唇齒留香。

太和縣,安徽阜陽地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卻出現一種數年後名揚全國各地的小吃----羊肉板面。

麵粉和成麵糰後,搓成一個個面棒,碼在一起,像燴麵的半成品一樣,不過要求面較硬,然後用擀麵杖擀,邊擀邊拉,邊拉邊擀,做成看起來和燴麵相似的麵條。湯料主要是羊肉,放入幹辣椒以及各種調料、中藥材秘製而成。

最初主要在安徽北部的阜陽、亳州,河南的周口、永城、南陽、信陽,甚至湖北的少部分割槽域流行,近幾年在河北省石家莊、保定一帶發揚光大,享譽全國。再配上滷蛋、羊蹄,濃香、麻辣、鮮嫩可口。

顧不上辣的嘴紅紅的,李佳自己吃下去一碗羊肉板面,兩隻羊蹄,一個雞蛋。

其實作為一個地道的河南人,我吃得更多、更喜歡吃的麵食是燴麵。

要是說板面和燴麵有什麼差別,主要的特點就是辣,香辣、刺激你的味蕾,增加你的食慾;其次面更加筋道一點、更硬一點。

燴麵不用擀,直接扯就行,口味更加註重營養,口感可辣、可淡。

準備上車,李佳扒著車門看到不遠處古色古香的高塔,問那是什麼地方,爺爺沒有跟他講到過老家還有這樣的塔。

我介紹:這是崇法寺塔,大運河旁邊、一座始建於北宋、距今經歷千年風吹雨淋、見證千載歷史興衰、千年時代變遷的佛塔。

天色尚早,復又停下車子,帶李佳信步朝崇法寺塔走去。

遠望寶塔,八角樓閣、九層磚塔、昂蓮相托、勾心鬥角、鐵鐸錚錚、鏗鏘作響、梵音縷縷、隨風和鳴。細刻與寫意同在、莊嚴與高雅並存。

一望無際的蔚藍天空、幾朵白雲悠悠,這便是素有“永城八景”之一的“寶塔盤雲”。

隋唐宋時期,中原王朝佛教盛行,佛塔遍地。南方佛塔多以磚木結構,北方多石塔。永城自古南北方交通要道,文化交匯之地。寶塔的建築風格、造型藝術也體現了兩種造塔形式之間的融合,使用了南方的磚,北方的石,形成獨具一格的磚石結構,在中國古代造塔史上有著一種不同凡響的特殊意義。

北宋元佑年間,隋唐大運河畔繁華的古城永城,香火鼎盛的崇法寺為供奉高僧佛骨舍利,籌資修建了寶塔,全高34.6米,九層、八角、樓閣式佛塔,地下有地宮,儲存石函,石函內供奉佛骨舍利。

塔身為磚砌樓閣式,八角九層,青磚迭砌仿木結構,層層出簷,逐層內收,外簷建有仿木鏤空圍欄,增強了塔身的美感,表現多變的建築輪廓。塔簷平座用斗拱承託,蓮花瓣石疊砌而成,顯得層層疊疊,極富裝飾性。挑簷石雕龍頭,口銜風鐸,微風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