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不用鑑定的唐宋文物(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的長度計量單位有寸、尺、丈、裡,比“裡”還大的就是“鋪”。
一“鋪”的距離相當於十“裡”。
明朝的一里等於150丈,一丈等於10尺,一尺等於10寸。
明朝時期的規制,一里路的距離,竟然大致上相當於現在的500米,和現在的一里路距離竟然是相等的。
假如你穿越到了明朝,說你們縣城到省城的距離是100里路,按現在的計量方式,或者明朝的規制,距離竟然都是一樣的,你說神奇不。
十里鋪到二鋪的距離是十里。
二鋪到三鋪的距離是十里。
三鋪到四鋪、四鋪到五鋪的距離也一樣是十里。
五鋪到宿州的距離差不多50裡,現在使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和國際接軌,竟然還能和歷史上使用上千年的計量方式對的上號,不能不佩服先人們的偉大智慧。
這裡所說的挖寶,和盜墓、摸金是兩碼事。
不需要看風水點穴位,也不需要專業盜墓工具洛陽鏟,更不需要專業盜墓人員出馬,三兩個人一起,拿起家裡的鐵鍬、鐵鍁就可以開工了。
隨處找個你自己認可的地方開挖,往下一兩米深如果是沙土,就到了隋唐大運河時期的河道。然後憑運氣,除非故意作假,只要能挖出來不用鑑定就是唐宋文物,如果不是唐宋,必然更值錢,一定是隋。挖的最多的是瓷碗,也有瓷盆、工藝品。
元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到了元朝,運河改道,洛陽到揚州這一段運河就廢棄了。
我親眼看到過一隻剛出土、大概半米的高唐三彩馬,當場有文物販子出28萬,沒賣。後續不知道賣了多少;
聽說三名警察開著一巡邏車晚上正常巡邏,發現十幾人一個團伙正在挖盜洞。礙於人數懸殊,沒敢徑直前往執法,敲鎮山鼓、拉警報把人嚇跑了。接下來聯絡文管部門沿著原來的盜洞繼續挖,應該是古隋唐運河碼頭附近一個倉庫,全部是帶花白瓷碗。聽說是長安皮卡一車廂沒裝完,當時行情一隻碗能賣五萬左右……;
安徽段還有幾個人挖到挺大一根木頭,害怕了不敢自己挖、打報警電話報了上去。有關單位來人用挖掘機開挖,最終挖出來一條儲存完好的木船,修復後1999年在安徽省博物館展出過,安徽電視臺連著好幾天報道,船上國家一級文物好幾件,二級更多,評不上級別不勝列舉。
劉叔來了興趣,問到:“河南、安徽政府職能部門、文管部門、警方沒有人管理嗎。”
爸爸分析認為,一是距離較遠、太過分散;挖寶的範圍寬度僅有150米左右、卻達到數百公里長、橫跨河南、安徽、甚至部分江蘇的範圍;
二是公路兩側的運河遺址、分屬兩省管理,交界部分不好管理;
第三點參與挖寶的並沒有發現職業盜墓人員,全部都是當地農民,閒暇無事時候打游擊的方式去挖,你來了他走,你走了他又來挖,並且絕大部分人員都挖不到什麼東西。
就算有人報警,往往抓不到實際證據,加上其他因素,基本就沒有人管。
確實,不但老家這地方,全國各地,只要是交界三不管的地方,治安工作都不太好做。
劉叔端著酒杯,讓我和阿慧聯絡一下,讓她堅持一段時間看店,我們暫時不回北海。
我知道劉叔的意思,反正他已經退休了,不用天天上班。他肯定想趁此機會看看能不能在挖寶現場收幾件東西,畢竟這裡是隋唐大運河遺址,很容易看到第一手唐宋時期的文物。
上千年前的文物深埋地下,誰也猜不到什麼東西會埋在什麼地方;誰也猜不到那個人會在什麼地方、挖出來什麼東西。
劉叔稱如果運氣夠好、僥倖撿漏撿到一兩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