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維修計劃(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糧食生產為啥是集體進行,而那些副產品卻是分開安排的緣由,大牛畢竟年紀還小,撓著腦袋想了半天,也沒能說清楚個所以然來。
不過,大牛挺機靈的,他帶著林凡去見了一位村裡的成年人。這位成年人耐心地給林凡解釋起來,原來,主要是因為此地糧食生產的工作安排,得嚴格按照天時地利來進行。就比如說吧,要是播種之後,正好趕上一場雨水,土壤溼潤,就太有利於種子發芽生長了,往後莊稼的長勢肯定差不了。但要是反過來,b播種之時趕上風雨交加的惡劣天氣,還非得頂著那風雨去下種子,那田間泥濘不堪的,大家兩腳都沾滿了泥巴,連走路都費勁,又怎麼能好好幹活呢,這莊稼的播種質量肯定就沒法保證了。
而普通的村民們呢,大多都沒有那個能力去推演天時,判斷什麼時候適合幹什麼農活。負責這事的,正是住在青松鎮的那位高人 —— 青松居士。青松居士學識淵博,對這天地間的自然規律、時節變化等都頗有研究,他能推算出什麼時候是最適合播種、灌溉、收割等農事活動的好時機。
正因為這糧食生產得嚴格依照天時地利,需要統一協調大家的行動,所以自然而然地,這生產活動就得全村老少一起集體進行了,相應的產出自然也是歸大家共同所有了。這樣做,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不至於出現哪家偶爾因為受災或者別的原因導致糧食減產了,一家人就沒吃的,甚至直接餓死的情況。畢竟大家齊心協力,有事情一起扛著,整體的抗風險能力可比各家各戶單過要強得多了,哪怕哪家遇到點難處,靠著村子集體的力量,也能幫襯著度過難關。
至於那些副產品的生產,情況就和糧食生產不太一樣了。在這村子裡,有的人養牛養了好些年,積累了一肚子的經驗,把牛養得膘肥體壯的;而有的人呢,種菜可有一套了,知道啥時候播種、怎麼澆水施肥,種出來的菜那叫一個水靈。大家各自在擅長的領域發揮著優勢,這樣生產起來效率就是最高的,所以也就沒必要非得湊在一塊兒統一去幹了。
村子裡那些簡單的生產活動,則是根據整體勞動力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協調,然後做統一的分配安排。比如說,老張這段時間正忙著打理菜地呢,活兒太多忙不過來,這時候老李要是有空了,就可以去支援一下生產,幫著老張種種菜、除除草啥的。不過,這村裡的手工業生產活動不多,相對前兩種生產,只是一種補充,所以簡單安排也就能夠應付了。
很明顯,林凡心裡清楚,自己當下馬上就能幫上忙的事兒,自然就是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機關術,去幫著村子維修那些現有的機關了,要是有需要的話,甚至還可以幫忙製造一些新的機關,這對村子來說,肯定能帶來不少便利。
於是,林凡便讓大牛帶著自己在村裡四處走走看看,也好了解一下村裡對機關的具體使用情況。
就拿村裡的水車來說吧,這可是比較重要的大件機關了,在灌溉農田方面起著不小的作用呢。林凡走到水車跟前,仔細地觀察了一番,很快就看出來這機關已經有些日子沒好好維護了,不少地方都出現了磨損,一些零部件看著也不太靈活了,要是繼續這麼下去,說不定哪天就沒法正常運轉了。
至於村裡其他的機關呢,雖然不必一一詳細去說,但林凡每走過一處,認真看過去後,心裡就已經默默有了打算,想著該怎麼去維修、改進它們,好讓這些機關都能更好地為村民們服務,提高大家幹活的效率。
經過三天的仔細檢視與瞭解,林凡基本上把村子裡機關的情況都摸了個透。他心裡有了清晰的思路後,便乾脆讓大牛取來紙筆,而後揮毫潑墨,洋洋灑灑地寫下了一份極為詳細的計劃。
這份計劃裡,清楚地羅列著需要購買哪些零件,每一種零件的規格、數量都標註得明明白白;還詳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