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章節報錯
人物生平效力瓦崗徐世積(後改名李世積,永徽年間改名李積[173])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1],本為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人[2]。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今河南浚縣東南)。徐世積家本是富豪。史稱其“家多僮僕,積慄數千鍾”,徐世積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救濟貧苦人,不管關係親疏。[4]李積像隋大業(605年-618年)末年,十七歲的徐世積(按《舊唐書》等記其卒年推算,徐世積十七歲時應在大業六年,但翟讓舉兵在大業十二年,此處或有誤)見天下已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軍。他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里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御河,商旅眾多,去那裡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於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有徒眾一萬餘人。[5]此時,隋朝遣名將張須陀率兩萬多人討伐,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走,徐世積予以制止。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張須陀亦戰死。[6]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徐世積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為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7]大業十三年(617年),李密自稱魏公,大封官爵。徐世積被授為右武候大將軍,統領本部。[8]同年,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等率軍討伐李密。[9]徐世積使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徐世積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飢。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徐世積帶五千人,自原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10][11]此後,瓦崗軍內部發生矛盾。翟讓在宴會時,為李密殺死。混亂中,在場的徐世積也被士卒砍了一刀,身受重傷,王伯當急忙喝止,徐世積才得以倖免。李密為穩定人心,派大將單雄信前往撫慰翟讓舊部,將其分別歸屬於徐世積、單雄信、王伯當麾下。[12]武德元年(618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煬帝楊廣。[13]五月,李密派徐世積征討叛將王德仁,以報其殺房彥藻之仇。徐世積擊敗王德仁,迫使其投降唐王李淵。[14]徐世積守黎陽倉,宇文化及率軍四面攻城,形勢危急。李密親領五百騎兵馳援,徐世積亦從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兩軍裡應外合,大敗宇文化及,迫使其解圍而去。[15][16]此年,太府卿元文都等擁立越王楊侗(皇泰主)在洛陽稱帝。皇泰主派使者赦免李密等人,徐世積被重新授為右武侯大將軍,受命討伐宇文化及。[13][17]歸順李唐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被王世充擊敗,聚集餘眾歸順唐朝。李密原來所統領的屬地都由徐世積接管。[18]武德二年(619年),徐世積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李密封魏國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19]他於是派使者致信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徐世積沒有奏表,只寫信給李密,頗感奇怪。待到使者把徐世積的本意告知李淵,李淵才大悅道:“徐世積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附宗正屬籍”,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徐世積自此改名李世積。[20-22]不久後,李淵命李世積統領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