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年 [1] -220年3月15日 [2]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73] ,一說本姓夏侯 [141] ,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3] 。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261] ,東漢末年權臣,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3] 。

曹操少年間任俠放蕩,到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調濟南相。董卓擅政時,散盡家財,起兵討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軍。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用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總攬朝政。在此前後相繼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割據河北的袁紹,隨後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同年率軍南征,收服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139] 。曹魏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諡號武皇帝 [112] ,葬於高陵。 [73]

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他的諸種舉措使統治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對於曹操的功業及其為人,後世評論之多,分歧之大,可謂世所罕見 [262] 。此外,他知兵法,工書法,擅詩歌。其詩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建安文學之風。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輯有《曹操集》。

早年經歷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三國志》稱其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頗有名望,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爵位,在漢靈帝時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3]

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擅長隨機應變,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人橋玄和南陽人何顒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如今天下將要發生動亂,非命世之才不能解救,能夠安定天下的,豈不是你嗎?” [4] 南陽人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評價曹操為“太平時的奸賊,亂世時的英雄” [5] (《魏書》記載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73]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三國霸業之魂穿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