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4/4頁)
章節報錯
存亡之要,審諸將略,可見徵焉。 [138]
宋元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無用眾之智。故嘗數動其眾而亟於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已疲。此孔明失於所以用蜀也。
聶文豹:古今論孔明者,莫不以忠義許之。然餘兄文龍,嘗考其顛末,以為孔明之才,謂之識時務則可,謂之明大義,則未也。謂之忠於劉備則可,謂忠之於漢室則未也。
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傑之才;有英雄豪傑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
朱熹:
1諸葛孔明大綱資質好,但病於粗疏。孟子以後人物,只有子房與孔明。子房之學出於黃老,孔明出於申韓,如授後主以六韜等書與用法嚴處可見。若以比王仲淹,則不似其細密。他卻事事理會過來。當時若出來施設一番,亦須可觀。
2孔明本不知學,全是駁雜了。然卻有儒者氣象,後世誠無他比。
3孔明也粗。若興禮樂,也是粗禮樂。
4忠武侯天資高,所為一出於公。若其規模,並寫申子之類,則其學只是伯(霸)。程先生雲:“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則未盡。”其論極當。魏延請從間道出關中,侯不聽。侯意中原已是我底物事,何必如此?故不從。不知先主當時只從孔明,不知孔明如何取荊取蜀。若更從魏延間道出,關中所守者只是庸人。從此一出,是甚聲勢!如拉朽然。侯竟不肯為之!
5諸葛孔明天資甚美,氣象宏大。但所學不盡純正,故亦不能盡善。取劉璋一事,或以為先主之謀,亦必是孔明之意。然在當時多有不可盡曉處。如先主東征之類,不見孔明一語議論。後來壞事,卻追恨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東行。孔明得君如此,猶有不能盡言者乎? [118]
洪邁: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淩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88]
陳亮:1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2孔明,伊周之徒也。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慧自效。 [89]
陳元靚:德圖王,臥龍徐起。北伐南征,渭濱瀘水。周旋兩朝,勤勞一紀。星墮中軍,英雄巳矣。
李昱:載經夔子國,多羨武侯賢。八陣躬耕後,三分未出前。北來愁魏武,東下駭孫權。 [165]
明清
:()三國霸業之魂穿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