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樹樓桑村) [130] 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2] (221年5月15日 [97] —223年6月10日 [41] 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東漢末年諸侯混戰過程中創業屢遭失敗 [6] [12] [16] ,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陶謙、劉表表態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10] [21]

透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葬於惠陵 [134] 。蜀漢政權沒有給劉備奉上廟號, [199] 《晉書·王彌傳 [1] 》稱其廟號為烈祖 [1] 。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稱讚為“古今之盛軌” [2] ,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漢昭烈廟為之紀念。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繼闔閭破楚之後的又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曹操率軍二十萬眾順江而下。孫權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軍三萬沿江上至夏口,聯合屯駐樊口的劉備軍一起溯長江西進,與曹軍相遇在赤壁。此時曹軍眾多士卒已染疾病,初次交戰,曹軍敗退,暫駐軍於烏林地帶,周瑜等人在南岸,雙方隔江對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驕傲輕敵,納部將黃蓋之議採用火攻,設計詐降,命其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延及岸上曹營而傷亡慘重,曹操又下令將剩餘的曹軍舟船都予以燒燬,然後撤退,又因為士卒飢疫而死者大半。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對敵,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此戰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之上。

:()三國霸業之魂穿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