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膠片如何處理得到照片,他其實已經有比較清晰的方向,透過還原劑將感光的鹵化銀還原成為單質銀,就形成黑白交替的影象,最終得到不怕曝光的底片。

然後透過放大器將小底片的影象再透過光線放大,使相紙上塗的感光劑反應形成影象,再洗照片就能得到一張黑白的相片。

這其實就是一套比較固定的方式,就好似古代拓印一樣,只是拓印石碑用墨,這個用的是光。

實驗的過程其實就比較枯燥,需要找到一種或幾種混合的化學藥劑可以讓還原過程更加可控,並且可以呈現最好的效果,還有之後的固定、清洗,都不是一簇而就的。

但是照相機先被製作出來,然後在鄭復光的要求下,幾個學生拿著載著玻璃底片的相機拍照片,每天都有五百張底片送回來做測試。

每一步都要測試上千種組合,但是幸好許多過程都在化學研究院被排除,他們只需要去找那些具有還原作用的藥劑,然後拿回實驗室一一組合實驗。

透過第一次還原就花費三個多月時間,一百多天,整整五萬多張底片被實驗得到想要的影象。

然後就是清洗多餘的鹵化銀,保證只留下已經沉澱下來的銀元素形成的暗影。

後續幾步就比較簡單了,只需要找出可以把感光劑融進去卻不會影響沉澱的影象就行。

但也是因為他們並不能控制好力道也使得許多底片報廢,這就需要一直實驗,找到手感,成為了一項技術工作。

或許歷史上這個過程十分長,或者說西方科技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戰爭過程催生的藥劑學等學科發展,然後一群家中並不缺錢的貴族在某個時刻突然喜歡一個方面的學科,然後花錢去做,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完成。

但放在數萬科研人員以及百萬級別的研究現代科學的人民的力量對比下,都是不值一提的。

復興十八年的華夏,科學發展達到一個瓶頸?一些領域的探索在這十幾年來其實也進入深水區,固定的探索模式可以緩慢推進發展過程,卻也需要一些創新增加科研領域的活力。

至於張文傑的作用,他現在已經很少提出什麼相關的科學理論,儘管在如今他依舊可以直接對一些科學發展引導,但本質還是世界的自我運轉。

而在哲學領域,基於客觀唯物主義的發展,當年先賢的思想又重新煥發光輝,傳統的陰陽說讓物理學界去發現這個世界的反面到底是什麼,如果所有物質都是陰陽平衡的,其中平衡的理論是什麼?

還有種種自然現象需要解釋。

並且基於以往歐洲物理學領域的發展,華夏也開始測量屬於自己的物理量,關於各種物質的重量都有,但同樣一升不同物質的重量差別很大,這其中蘊含的是密度,那麼這其中各種物質蘊含的基本元素之間的差別到底是多少,這也是一個極大的工作。

水的電解可以得到兩種氣體,其中一種可以讓所有可燃物質燃燒,那麼這不就是氧氣,另一邊的氣體輕且易燃,與氧氣結合為水,這就意味著水就是由這兩種元素構成。

然後在相同的壓力容器中測得水中兩種元素的比例是氧比氫是一比二,再測量相同壓力下相同體積氧氣和不同物質反應所得到物質的質量,就可以在比較中找到每個物質的基本元素質量。

物理研究院院長,華夏物理學界最厲害的一個人,於聖康,祖籍河南,後隨全家遷移進入漢中,八歲入學,開始學習儒學,頗有才華,但家境貧寒不能一直在學校,時常需要回家,飢一頓飽一頓也讓他沒有精力想其他事。

但是復興元年,就在復興會一統漢中之後,家中分有十五畝地,並且可以入學的於聖康已經十三歲了。

自學過程中掌握了基本的識字和一些書籍,可能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