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電報(第2/2頁)
章節報錯
作一直提供電源。
他按著那個發射訊號的按鍵,依照著後世那種摩斯電碼的方式不斷把一個個字發出去,開始的操作十分僵硬,整整傳送了十分鐘。
而在城外的分院,相同的一臺機器,旁邊的機器放進一張紙,電訊號控制的開關不僅會讓筆在紙上畫下橫線,也控制著下面移動白紙的機器,每次開關白紙也會移動相應距離。
齒輪的控制讓白紙每出現三組數就會折回復位,然後再進行新一輪迴圈,每一行就代表一個漢字。
張文傑站在後面看著那張紙上形成一個個二進位制程式碼,感覺心中無比開心,這就算解決了遠端通訊的問題。
“在開封的科學院正在製作傳聲筒,把紙筒連線傳音的原理用在電報傳播上,應當很快就能實現有聲電話了。”
他心裡想著,看著前面的機器已經停止,最後發出一個全是一的訊號,就代表傳輸完畢。
“翻譯出來,和原內容對比,同時發一個資訊過去,就說收到了。”
“是,會主。”
很快對比結果出來,傳輸內容一字不差,看來可以完全使用了,只是這個效率對比只傳輸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要麻煩不少,但卻十分符合現在的中國。
根據說文解字和漢字學者的簡化,只需要固定的幾個可以識別字的位置形成三十個不同的偏旁部首,去適用於那幾百個常用字就行,未來還要進行不同的改變,但是漢字也有好處,可以透過中斷形成一個句子,不太需要標點符號去區分。
張文傑看了看對應的二進位制數和內容,說:“還是需要改進,各種數字和漢字的識別還是比較麻煩,但是也足夠了,現在就可以在長安和開封鋪設電纜,就順著鐵軌鋪設。”
電報機的出現並沒有開始大肆擴張,只是率先鋪設電纜,畢竟還是有不少改進空間,而且短距離測試並不能讓民間的人看到其中蘊含的巨大影響。
張文傑準備進行一次遠距離的電報測試,在長安和開封各建設十二個電報站,讓這個改變世界的資訊傳播方式率先出現在華夏,並且影響現在華夏大地上的百姓,畢竟交通的改善雖然也很震驚,但是其中原理還是在大多數人的理解範圍,他們能想象到其中道理,電報機就是人類開始真正掌控一種力量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