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一個時辰交流,張文傑覺得自己在這個方面也給不了太多幫助了,他不太會給科學院的人很多具體思路,只是引導一個方向。

但是現在,鋼鐵研究所的儲備已經達到他的知識極限,在往更遠的研究方向發展,他也就只能在外面提供幫助,讓他們可以不被打擾。

在研究院轉了一天,張文傑知道目前復興會的科學發展也算走上一條不太一樣的道路。

不同於後世從落後追趕,前面一直都有指引,一直到他穿越那一年,國家科技發展站在世界頂端,後續中國如何帶領世界科技進步也就只有個苗頭,他也沒有那個本事看見未來。

現在,張文傑就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裡對萬事萬物真理的追求真的是烙印在所有炎黃子孫的心中,目前科學院的所有人都在這條路上。

各種客觀世界真理的出現讓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成聖的機會。

……

十月初十,在郿縣齊家寨,一座水泥燒製窯拔地而起,經過火車運輸的煤炭來到這裡作為燃料,用來燒製水泥。

科學院的化學材料研究院派人來這裡指導,由工業部的十三個工程師主導水泥生產。

設計年產量十萬鈞,目前一座煅燒窯,每次可以燒料十鈞,也就是三個立方,每日可燒兩次。

後面則是一座空場地,放置著兩臺麒麟二型蒸汽機,各自連線著一套破碎機,每天可以破碎研磨石料十個立方。

這樣每年可以生產水泥七千鈞,最終要建十五座水泥煅燒窯,達到年產十萬鈞。

生產已經在快速進行,每日生產的水泥優先使用在當地交通。

而在寶雞火車站,來自各地的商會在瞭解清楚復興會的政策,並且打探清楚復興會對商業的支援,就開始搭乘復興會崛起的東風。

不同於四川的新建,近幾十年一直是高速人口增長,主要都是在開墾耕地,陝西的商貿已經十分繁榮,有了復興會大力整修道路,以及火車的出現,讓各地殘留的商會大戶十分興奮。

紛紛湧向寶雞火車站,搭乘火車前往漢中或四川檢視當地情況,畢竟復興會在四川漢中經營許久,他們需要先打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