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度量衡與律法(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復興軍兩面出擊佔領地盤時,由復興會工部下發的標準度量衡也開始在各縣宣傳。
根據張文傑建議,工部與科學院討論,五個月的時間,工部抽調一批十個人的工匠製作定下最後標準的度量衡。
以工部和科學院使用的營造尺為準,定下三尺為一公尺,十分之一為一個寸尺,百分之一為一個分尺,千分之一為一毫尺(為後面好寫,好計量)。
以一公尺見方即一立方尺為一料,一寸尺見方即一立方寸尺為一升,更小的就是一立方分尺等。
以一立方公尺即一料的水的重量為一鈞,千分之一鈞為一公斤,一公斤為十兩,百錢,千銖。
並且在全國推行鐘錶,在各縣架設大座鐘,以座鐘時間為各地統一時間,並把科學院培養的一百多名天文學學生派往各地,統一時間,他們會在各地計算太陽角度,算出準確時間給鐘錶調整準確,以後每月會調整一次。
在四川和漢中的各個縣城鄉里,每個官員都拿著分發下來的標尺和標準重量的權(砝碼)。
標準尺為一公尺,正面如同現代分別刻畫三種不同長度的刻痕,代表寸、分、毫,背面分成三尺,代表著以往使用的營造尺,按照目前民間常用刻度刻畫。
權即砝碼,每個鄉發放一套稱重工具,使用的槓桿原理製作的如同九十年代的老式機械秤。
四川平原五百戶為一個鄉,總計劃分四千多個鄉,和縣府官府及漢中等地,總計下發五千兩百套計量工具。
並且在各地縣城的復興會供銷社售賣,以後收稅,測量記錄全部以新的標準。
標準放下去,等到第二年的早稻收割,就是最初的適應時間,也可以製作更多的尺和稱能夠滿足一千兩百多萬人的需求。
各地復興會的年輕官員倒是不會去做手腳,如今只要願意努力,有能力的很快就能升起來,但是隻要有一點汙點,就會被舉報。
新興勢力總是這樣的。
民間百姓商戶都很支援,畢竟這樣統一的計量總是方便百姓的,要不然雖然復興會收稅沒有大斗進小鬥出的做法,但是以糧食體積做重量總還是對科技發展不利,也會讓稅務人員鑽空子。
……
精準的確定度量衡的規定,並在各縣宣揚,最是瞭解復興會的地方商戶也最先響應號召,他們去復興供銷社購買尺子代替自家的舊尺。
不到一個月,每個縣供銷社分發的五百套量具全都賣光。
漢中金源商會。
金源:“老鄭,計量工具買到幾套?”
鄭管事在一旁回:“老爺,只有一套,這府城商會最多,都去買了,還有鐵匠鋪布行等,我想多買幾套,但是有規定,每家只能買一套。”
金源想想:“那就照著這一套再做幾套,咱們商會做的是行商生意,每個商鋪都要備一套,把命令傳給他們。”
鄭管事:“是,老爺。”
如同金源商會一樣,復興會治下還有很多其他商會,他們都是殘存的小地主或行商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四川納入統治,各地商戶瘋狂擴張,僅僅過去幾個月的時間,在商貿部註冊的商會又有一百多家,大多是來自四川的商會。
十一月十六,復興會總部,許勁來見張文傑。
許勁:“會主,分發至各地供銷社的計量工具已經全部售賣一空,目前各地商會總計四百三十七家,還有上千家各種小商鋪還沒登記,再加上也有鄉里搶購,需要再緊急再給各地配發一批嗎?”
張文傑擺手:“不用,以後每個月各地供銷社保持一百套就行,咱們治下百姓還沒有那麼富,可以買這個一套足有五兩銀子的工具,最多買一把兩百文的尺子,所以主要還是鋼尺,我已經讓工部直接鑄造鋼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