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利益,所以特別認真。

前往新建的華夏大使館,華夏一方大多數隨行人員進入其中,開始佈置,而呂俊要與喬治坎寧進行一次小會。

國會大廈中一個小會議室,呂俊與喬治坎寧進行會談。

最終,確定一個最靠南側的兩千公尺海拔線為國界分界線,以北為華夏,並且互派人員進行勘定。

這樣的結果很好,在這個新巴黎確定好國界線條約,雙方都十分高興。

英國在法理上獲得瞭如今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認可,那麼東南半島的幾個小國自然不敢說什麼。

而華夏得到了一個海拔沒那麼高的地方駐軍,可以降低駐軍成本,至於軍隊補給,現在不急,兩千公尺以上高山修路目前還不太成熟,只要在法理上確定是華夏領土,以後可以拿著條約打回來。

賓主盡歡而散,喬治坎寧在迎來這個最重要的鄰國,並確認沒有衝突之後,開始準備開國大典。

十三天後,八月十六,在國會大廈廣場,七個國家使者在一旁的客席上坐著,看著喬治坎寧宣讀新大不列顛共和國建國的公告,並透過無線電臺的公共頻道播放出去。

接下來就是進行閱兵儀式,看著共和國陸軍司令威靈頓親率兩千紀律嚴明的英軍從廣場前走過,其中還有十二門新採購的六十毫尺火炮,由十二輛卡車拖拽著走過廣場,十分威武。

除了呂俊對這個只有步兵和一點點炮兵的英軍覺得十分弱小以外,其他國家都比較驚訝於這個流亡國家還能湊出這樣的武器裝備。

俄國可是被華夏的軍隊打的多次潰散,看到全軍裝備著華夏步槍的英國軍隊,覺得在這個落後的地區,英國又要崛起了,只是北邊還有一個無比強大的華夏阻擋,英國估計過得不會很好。

許多人都能看出來華夏並不會讓身邊再崛起一個強大的國家。

但是在呂俊看來,英國哪怕控制整個印度半島,其政治制度也註定了最後表現出來的國力與其領土不相匹配,只能是一個資本主義封建國家。

這就是當時張文傑分析的,在一個國家由多股勢力協商建立起來,在擴張初期可能會因為利益還算目標一致,當處在停滯時期,那就是國家動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