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接觸不到外國人,但是滿清高層已經與許多歐洲國家互派使者,乾隆還得到許多歐洲使團的禮物。

所以,歐洲工業革命以來許多書籍其實在大清都可以找到,只是流傳範圍很小。

至於書樓的名字,寫著“求知”,是讓華夏及海外思想知識盡藏於此,歡迎天下人來此求知問道。

目前還不對外開放,只是讓學者在此翻譯各種書籍,畢竟古言難懂,每個人不可能學知識前要花數年,甚至十幾年搞清楚書裡那麼多通假字,隱喻典故,必須要淺顯易懂。

一切事項都在穩步前進,在京城,也有了一些變化,嘉慶皇帝與歐洲各國簽署協議,準備開放更多港口貿易,以換取西方製造業的支援。

其實這事還要從乾隆五十七年的英國使團來華開始,在滿清地方資訊流通不便,其實中西部叛亂的訊息傳到東南並不是什麼大事。

多稀罕呀!我大清哪年沒有造反的事。

乾隆五十七,正是復興會佔領四川,線膛槍還沒有流傳開來,清廷也只知道有一種可以打到上百丈外的精準火器。

等到英國使團前來,便向他們詢問這種火器,英國大使馬嘎爾一聽,就表示懷疑,他們英國有線膛槍,但也就裝備不久,怎麼可能在這個火器落後的國家出現比他們還要先進的火器。

但是在乾隆價值數百萬兩白銀的貨物的誘惑下,決定教導給清廷這種火槍製作技術。

然後等到乾隆五十八年,清軍從白蓮教手中獲得復興會製作的米尼線膛槍,這才瞭解到為什麼同樣的武器,白蓮教比他們打的更遠。

隨後就是大量仿製,但也沒有把這個可以改變如今世界局勢的米尼彈告知歐洲人。

直到復興會在張文傑的領導下拿陝西,隨後不過一年多就又攻下四省,這些地盤足足有七八千萬人口,已經快要到清廷的一半,又有礦產,又有土地,真正的成為一個巨物。

但是乾隆垂死,也不願去放下自己的名聲,只能等到乾隆五十九年乾隆皇帝死後,嘉慶帝才召集國外使團,商議建交事宜。